紅酸枝、酸枝木、寮國紅酸枝的特點常識

酸枝木,又名“孫枝”、“紫榆”, 紅酸枝(拉丁名:Dalbergia cochinchinensisPierre)是熱帶常綠大喬木,我國北方稱之為“老紅木”,廣東、廣西稱之為“酸枝”,《國家紅木標準》定為“紅酸枝”,紅酸枝為豆科檀屬木材,主要產於印度,以及東南亞一些國家。。 紅酸枝木:新切面有酸枝木特有的酸香氣,故稱之為酸枝。隸豆科,黃檀屬。主要分佈於東南亞、中南美洲的熱帶地區。

紅酸枝、酸枝木、老撾紅酸枝的特點常識


剖開後會揮發出一種略酸的香氣,因而名為“酸枝”,屬於熱帶常綠大喬木,酸枝有黑酸枝,紅酸枝,白酸枝和花酸枝之分,還有老料和新料之別。其中紅酸枝以老撾的老木料最富盛名。老撾 紅酸枝木本身結構緻密,質地溫潤,紋理細膩,比重較大,多數都會沉入水底,經過打磨製成傢俱後,不易腐朽,經久耐用。上等的紅酸枝油脂較多,長時間的放置會自然氧化變黑,退掉了新料的“火氣”變得沉穩大方。只有真正見摸過的才能體會歲月流失帶來的沉穩和端莊。

紅酸枝、酸枝木、老撾紅酸枝的特點常識


紅酸枝也稱老紅木是熱帶常綠大喬木,我國北方稱之為“老紅木”,廣東、廣西稱之為“ 酸枝”,《國家紅木標準》定為“紅酸枝”,為世界名貴木材之一。 紅酸枝木材心材紅褐至紫紅,通常顏色以紫紅為佳品,密度較大,質堅而重,可沉於水;木材結構精密,質地細膩,木材有深褐色或黑色條紋,由於紋理交錯在徑切面上常形成帶狀花紋,紋理清晰而富於變化,開鋸時鋸末細如粉狀,質地與紫檀近似,有獨特的酸香氣味,是明、清時期宮廷木器三大主要用材,故稱“老紅木 ”。 紅酸枝質地細膩,內含豐富油脂,經反覆打磨後平整滑潤,光澤柔和持久,用紅酸枝製作仿明清古典傢俱,既古樸又不失高雅,深受消費者喜愛。 紅木在廣東被稱為“酸枝”, 長江以北則稱作紅木,與黃花梨同屬豆科植物中的蝶形花亞科黃檀屬,產於印度、泰國、緬甸、越南、老撾、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是現在最常見的一種硬木,在清中期後被廣泛使用,是珍貴樹種之一。

什麼是老紅木?新老紅木有什麼差別呢?

老紅木,顧名思義就是經歷時間很長的紅木,《國標》中稱為酸枝,主要產於老撾、泰國等東南亞國家。我國在清末民初之前,廣西、雲南等省也有,但民國以後已完全絕跡了。其木質堅硬、細膩,可沉於水,一般要生長500年以上才能使用,它區別於其他木材的最明顯之處在於其木紋在深紅色中常常夾有深褐色或者黑色條紋,給人以古色古香的感覺。老紅木不僅生長時間長,而且在砍伐後又經過了上百年的歲月洗滌。現在說的老紅木一般指清代中期從南洋進口的紅木,老紅木材幅較寬大,棕眼細長,比重介於紫檀和黃花梨之間。

紅酸枝、酸枝木、老撾紅酸枝的特點常識

在色彩上,老紅木顏色較深,大多呈紫紅色,有的色彩近似紫檀,只是顏色較淺一些,紋理細膩,棕眼明顯少於新酸枝木,密度、手感極佳。新紅木一般顏色黃赤,木紋、色彩較之老紅木有種“嫩”的感覺,質地、手感均不如老紅木。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別呢?原來,木材的生命並不是因為被砍伐而終止,其內部細微結構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變化,只是人們很難察覺而已。隨著時光的推移,紅木內部的結構會越來越緊密,硬度和比重越來越高,入水即沉,而且抗變形能力也愈強。而新紅木一般採用烘烤等方式令其達到使用要求,但人為的技術性的處理並不能動搖材料的內部結構,在長期的使用過程中,往往會產生細微的形變,從而影響收藏價值和品質。

三種識別紅酸枝材質的方法

可歸納為“三看”:

一看新茬。用一把小刀,在一件紅酸枝櫃門裡側颳了幾下,但見木屑落下,裡面露出了新的紅茬。他講,如果裡面露出白茬,說明這材料是染過色的。只要不是上漆的傢俱,這種方法就適用。

二看紋理。一般說來,顏色深的紅酸枝密度大,年輪緊,紋理清晰而順直。而顏色淺的紅酸枝相對密度小,年輪鬆散,有些發暗,表面看上去像有一層霧氣。

三看黑筋。深顏色的紅酸枝黑筋多而明顯,和它的棗紅底兒黑紅分明。而淺顏色的紅酸枝較少有黑筋,即使有也不如前者明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