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在田野上——2018年全州第二次項目建設現場觀摩會側記

今年3月初,“春風行動”播下的種子,在這個金秋迎來了豐收季。

10月25日,2018年全州第二次項目建設現場觀摩會正式啟動。來自州直部門和各縣市的觀摩代表進鄉村、訪基地、踏田埂、看產業,與企業、合作社共探農業產業發展,與農民一起喜算豐收賬。

地裡,綠意盎然

噴灌、採摘、分揀、包裝、冷藏……在長順縣鼓揚鎮紅巖高效蔬菜基地,映入觀摩代表們眼中的是一派農民繁忙熱鬧、蔬菜綠意盎然的景象。

“但是,在2017年以前,這裡主要還是種植傳統水稻,一般這個季節稻子收割后土地就撂荒,土地產出率低。”貴州省黔順永合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牟勇說,在喀斯特山區像紅巖田壩這樣相對集中、平整的土地是非常珍貴的。

為了合理的提高紅巖1955畝田壩的出產率,2017年初,貴州省黔順永合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來了,他們帶來了資金、技術、管理和市場,發展了1400畝蔬菜種植,進行統一機械耕作、統一種子育苗、統一化肥、統一技術、統一銷售,實現了一年四季地裡都有菜,可採摘七八批次,銷售總額達2500萬元。同時,引進貴州艾墾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建設了500畝菌草種植基地。

“科技興農、規模經營、對接市場。”州委常委、都勻市委書記王建忠和其他觀摩代表一樣,一路看亮點、找差距、促提升。

在觀摩中,還有不少地方和紅巖蔬菜基地一樣,通過強龍頭、創品牌、帶農戶的組織模式,把過去零碎分散種植的土地進行集中規劃,開展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將“為吃而生產”轉變成“為賣而生產”,提高了產品的市場附加值,也提高了農業、農民抵抗自然和市場風險的能力。

臉上,笑意盈盈

羅甸縣逢亭鎮床井壩區哈密瓜種植面積850畝,年產哈密瓜3400萬噸,產值3400萬元,畝產值達4萬,每畝每年8000元的分紅標準,每年可解決就近務工200餘人;羅甸縣羅化壩區蔬菜高效種植面積1000畝,全年產出蔬菜455萬公斤,產值650萬元,畝產值11450元,實現人均淨收入1500餘元;長順縣鼓揚鎮紅巖田壩1955畝發展蔬菜和菌草種植,利益聯結貧困戶147戶521人;長順縣代化鎮生豬養殖扶貧產業園年出欄商品仔豬10萬頭,帶動全鎮900戶貧困戶參與養殖,今年為153戶貧困戶分紅42.5萬元……

一組組詳盡的數據被觀摩代表們津津樂道。“產業最關鍵要組織化、規模化、市場化。”福泉市委書記郭正勇在觀摩後表示,羅甸縣根據自身地域特點,潛心研究產業、發展特色,蔬菜產業取得了良好的基礎。州城鄉建設和規劃委員會總規劃師楊欣也表示:“在觀摩中不管是羅甸還是長順都在因地制宜探索一條適合當地農業產業發展的新路子,讓現代農業得以良性發展。”

一組組數據背後,是一張張當地群眾滿意的笑臉。楊雙秀,在床井壩區哈密瓜基地工作3個月拿到10000餘元收入。藤樹蘭和丈夫何世海年初放棄了遠赴浙江打工,留在羅化村種蔬菜,月入5000餘元,還能照顧兩個孩子。羅小凡,每次花上兩個小時也要從交麻到紅巖蔬菜基地上班,因為在基地務工月收入能有5000元左右,還包吃包住,“一個月工資吃一年都吃不完”……

訂單,絡繹不絕

一大早,就有運輸車開到了床井壩區哈密瓜種植示範基地裡,專程等著滿載“絲路曉蜜”運往長沙。

“這個瓜要先定才有,現場採摘,現場包裝,現場裝車運走,今天要採摘22畝88000斤哈密瓜運往長沙。”貴州張揚農業公司總經理張琳坤說,這已經是今年的第二茬哈密瓜了,因為是錯季上市,瓜的品質又優於其他地區,所以羅甸產出的商品瓜批發價能夠保持在4.5元每斤。

今年是羅甸哈密瓜第一年豐收,在銷售上是一直穩起走。這也得益於當地緊盯“以銷促產、以銷定產”的市場導向,與深圳百果園訂立了產銷同盟,以訂單銷售的方式提升羅甸哈密瓜產業的附加值和市場佔有率。據瞭解,這裡年可產出哈密瓜3400噸,產值3400萬元。

和床井壩區的哈密瓜一樣,羅化壩區的蔬菜也是不愁賣。“我們的菜是有多少就能銷多少。”合作社負責人餘健話語間的自信是有底氣的,今年壩區合作社與貴陽雙龍農產品批發市場、貴陽惠民公司建立了銷售合作關係。

“11月初,羅化壩區1000畝的秋冬果菜,小青瓜、四季豆、茄子、番茄等150萬公斤將在採摘後第一時間運送到貴陽。”觀摩代表們聽後頻頻點贊,在改中求變,在變中求進,自然經濟下的小農生產被引入了大市場,實現了農產品、市場、商家、消費者的無縫對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