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型中小企業,享受高新稅收優惠有困惑?錦囊在這裡!

科技型中小企業,享受高新稅收優惠有困惑?錦囊在這裡!

科技型中小企業享受高新企業稅收優惠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一些困惑。對此,有關專家建議企業,應積極借鑑“過來人”的經驗,及時解除困惑,高效利用享受稅收優惠的節稅資金,在做大做強的路上行穩致遠。

【困惑1】

加大了研發,為何沒能享優惠?

儘管許多初創期的企業將主要精力和資金投入到了產品研發上,但是由於輕視相關稅收政策的研究,沒能享受國家關於高新企業優惠稅率和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稅收優惠。

洛基山是一家現代服務型文化產業推廣機構,多年來堅持引進國際先進文化體系,創建符合中國國情的教育文化產業發展新模式。為此,企業每年約投入400萬元資金及大量的精力開展研發活動,按說能夠符合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條件。但遺憾的是,在2017年以前,洛基山一直沒有享受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政策。

正因如此,去年遇到資金不足問題時,洛基山管理諮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洛基山)執行總裁董煜一度在考慮,是否應該接受融資。後來,大連市高新區稅務機關及科技局獲悉這一情況後,提醒洛基山按照規範的要求及時申請高新認定並獲得通過。自此,洛基山開始享受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和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優惠,順利渡過了資金難關。“也是在那時,我們才意識到,企業必須關注自身的稅務管理,用好稅收優惠。”董煜說。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儘管許多企業將主要精力和資金投入到了產品研發上,但並沒能享受國家關於高新企業優惠稅率和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稅收優惠。究其原因,許多初創期和發展期的科技型企業,前期對稅收優惠政策的把握還遠遠不夠。

北京明稅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施志群表示,通過高新企業資格認定對企業來說好處多多,但要拿到高新企業這一身份卻並不如人們所想象的那麼“易如反掌”——企業需要滿足一定的條件,才能通過科技部門的評審。而現實中,許多企業往往由於前期準備不充分、對政策瞭解得不夠,很難通過高新技術企業資格認定,進而很難享受高新技術企業15%的優惠稅率。

據施志群介紹,2018年度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工作已完成了大半。許多企業在認定評審過程中,常常出現一些低級錯誤。例如,資質證明材料漏洞百出,企業提交的企業營業執照的名稱與提交的知識產權證書、產學研協議、銷售合同、發票等認定材料中的企業名稱不一致,直接導致評審不被通過。不少企業提交的科研立項證明資料與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的資料差異過大。有的企業提交的科技成果轉化證明材料過於簡單,只有內部驗收報告、客戶反饋意見、產品照片,缺乏產品銷售發票、檢測報告等。還有的企業,在不同的成果轉化、不同高新技術產品收入的證明材料後面,附同一份銷售合同和發票。

施志群表示,企業,特別是初創期的企業之所以不能享受高新企業稅收優惠,雖然各自可能有不同的原因,但總體來看,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是這些企業對申請高新認定的前期準備工作重視不夠。“管理層在思想上不重視,很多具體的工作就很難開展。”施志群說。

科技型中小企業,享受高新稅收優惠有困惑?錦囊在這裡!

【困惑2】

通過了認定,後續管理怎麼辦?

實踐中,一些高新企業由於管理上的先入為主,片面地認為自己只要通過了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就可以一勞永逸地享受稅收優惠,對後續研發活動管理的重視度不夠。

畢馬威中國稅務合夥人楊彬在為企業提供服務過程中發現,許多企業儘管一直在研究開發,但對研發活動的整體規劃及管理還不夠。實踐中,一些高新企業由於管理上的先入為主,片面地認為自己只要通過了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就可以一勞永逸地享受15%的優惠稅率及其他相關的稅收優惠,對後續研發活動管理的重視度不夠,造成稅收政策適用失誤。

記者瞭解到,楊彬服務過的一些製造業企業客戶,一直把重心放在產品的研發上。但實務中,製造業的生產常涉及許多工藝上的改進,而這往往容易被企業所忽略,沒能體現在高新認定的申請材料中。對此,楊彬建議企業,把研發項目及相關費用歸集管理,將線上“互聯網+”和線下立項管理相結合,鏈條式、制度化地管理研發活動。

相比之下,大連嘉禾工業控制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連嘉禾)的做法就很值得借鑑。大連嘉禾成立於2001年,是一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致力於工業大氣汙染治理、節能環保技術的研究和開發,擁有多項完全自主知識產權,並多次榮獲國家重點新產品、省級和市級科技進步獎。2010年,大連嘉禾通過了高新技術企業資格認定,並在後續的日常管理中,將相關要求考慮了進來,提前制定了發展方案,順利通過了2013年和2016年的複核,減輕了企業的負擔。“我們有信心,2019年的複核也能順利通過。”大連嘉禾總經理李剛說。

楊彬表示,高新企業通過認定後,能否吃透政策,把所有的稅收優惠用足用好,考驗著企業財務團隊的智慧。對企業,尤其是孵化型、成長型的企業來說,通過了高新技術企業資格認定後,享受到的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等扶持政策必然對其發展起到積極的影響。當企業收入增加到一定高度時,後續的管理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據瞭解,通過高新技術企業資格認定的企業,還需每3年複審一次,同時,企業需要滿足研發項目數量、科技成果轉化數量要求,研發費用總額佔銷售收入總額的比例也要達到一定的要求。“企業如果忽略高新技術企業的條件,很有可能被取消高新技術企業資格,不僅要補稅,而且還可能面臨聲譽受損。”楊彬說。

對此,楊彬表示,持續創新並注意成果轉化,是高新企業的生存之道。這不僅是為了享受高新技術企業優惠稅率和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等稅收優惠,更是為了能在市場競爭中佔據有利地位。

施志群建議,企業應對研發項目進行合理的規劃,在目前的認定條件下,為了體現企業研發活動的持續性,企業應儘可能保持每年不低於5項新開展的研發項目。同時,還應注意各項申報資料中對研發活動描述的一致性,如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高新技術企業資質備案資料的表述應保持一致。

科技型中小企業,享受高新稅收優惠有困惑?錦囊在這裡!

【困惑3】

研發的細節,能否告知稅務局?

不少企業總是錯誤地認為,應該與稅務局保持一段距離,生怕稅務局對企業信息瞭解太多了,會多收稅。

採訪中的一個細節,讓記者記憶深刻。

大連有一家高新企業最新研發了一款新產品,性能好,也已經在市場中佔有了一定的份額。但為了保護技術機密,這家企業放棄了註冊這一產品的專利權。大連高新區稅務局相關負責人耿超聽說了這件事,趕緊向企業建議:這款產品可以辦理知識產權貫標,既能保證企業的技術機密,也能充分享受知識產權帶來的權益,還有利於今後長期保持高新身份,持續享受稅收優惠。搞清楚箇中原委,這家企業的負責人感慨地說:“保持稅企密切溝通,用好納稅服務,對企業真的是百利而無一害啊!”

這件事一傳十,十傳百,很多企業都知道了。記者瞭解到,企業研發的產品,究竟是一般性的工藝改進或產品改型所形成的產品,還是新研發出的產品,在實際判定中並沒有很明確的界限。這種情況下,只有藉助稅務機關和科技部門的幫助,才能做出準確的判定,進而從源頭上防範和控制稅務風險。但是在實踐中,不少企業總是錯誤地認為,應該與稅務局保持一段距離,即便在高新申請或高新保持過程中遇到稅收難題,也不願意及時與稅務機關溝通,生怕稅務局對企業信息瞭解太多了,會多收稅。

記者瞭解到,通過大連稅務機關的廣泛宣傳和與高新企業的深入溝通,越來越多的企業轉變了觀念。現在,為了降低稅務風險,很多企業在研發過程中,遇到無法判定和理解不透徹的問題,都會積極與稅務機關溝通,並在稅務機關的幫助下,與相關部門溝通協調解決。

談起這個,不少企業都有話要說。董煜告訴記者,現在,大連高新區內設立了高新技術企業創新聯盟(以下簡稱高企聯盟),洛基山在加入了高企聯盟後,不僅得到了稅務機關和科技部門的幫助,而且成功對接了銀行,讓他們公司在輕資產、無抵押的情況下獲得200萬元的授信,聯盟成員企業間還經常對接各自的發展需求,互相接洽,實現了資源平臺的共享共贏。企業與企業間、企業與行政部門間的合作,凸顯了“1+1>2”的效應。

近年來,大連高新區每年新增科技企業數量在2000家以上。為了解決企業成長過程中可能面臨的缺少發展規劃、企業科技創新前期成本巨大、科技服務機構水平良莠不齊、對相關政策不瞭解等問題,2018年初,大連高新區稅務局與高新區科技局合作,成立了高企聯盟,企業、科技服務機構與行政部門相互合作,為企業提供業務指導,幫助他們解決發展中的難題。已經通過高新企業資格認定的企業,以及想要成為高新企業的科技型中小企業,都能加入高企聯盟,共享資源。僅半年時間,大連高新區高企聯盟吸引了轄區內116家企業加入。

基於服務高新企業的需要,近年來稅務機關非常關注高新企業享受稅收優惠的情況,並推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納稅服務措施,包括實地走訪調研、上門政策輔導、為想要進行高新企業資格認定的企業提供提前鑑定等。基於此,有關專家建議,高新企業應儘快轉變觀念,不要將自己置於稅務、科技等政府部門的對立面,而是要與稅務機關保持良好的溝通,藉助稅務機關的納稅服務措施,有效解決自身的稅務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在做大做強的路上,越走越穩。


記者:覃韋英曌 鄭國勇

通訊員:李靜楠 孫偉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