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物之旅 孤山觀佛

中國有許多地名都叫孤山,但有二個地方最聞名遐邇,一處在杭州西湖,一處在泰州靖江。杭州有“三大怪”,“孤山不孤,長橋不長,斷橋不斷”,杭州孤山雖叫孤山卻不孤,整個島是和陸地連在一起的,所以講“孤山不孤” 。靖江孤山位於靖江市區北面五六公里,距市區僅5公里。靖江的孤山卻名符其實,孤山與天目山、黃山(江陰)同出一脈,是天目山的餘脈,雖然只有海拔五十餘米,卻是長江北岸、南京至南通之間唯一的一座山丘,也是泰州及靖江境內唯一的山。在廣袤平原,一峰突起,故而頗具盛名。 
據史料記載,靖江孤山原先是長江江面上高聳的一塊礁石,後因江水衝擊,泥沙不斷在山腳下淤積,到東漢前後,漸漸形成陸地。陸地不斷延伸、擴展,明代弘治元年(1488年),孤山全部登陸,成為這片平原上獨特的山峰。孤山有寺,唐初名正見寺,距今已有千五百年的歷史。寺院位於靖江北郊的孤山之巔,孤山既以“孤”取勝,也以小出奇。孤山東、北、西三面陡峭,只有南坡平緩,東西狹,南北長,遠看像一隻坐南朝北的大石獅子。所以舊靖江縣誌上稱它“形如狻猊”,就是這個意思。過去山上還有兩處自然景觀。一處是石舫,在孤山西坡,巨石似船,極有妙趣;一處是仙人洞,在孤山東側峭壁之上,據說可坐數十人,人們可望而不可及,便傳說裡面有個仙婆,整天搖著金絞車,能把白棉紗紡成金紗線。可惜這兩處景觀都因山崩或毀損、或閉塞,只給後人留下美麗的想象。

風物之旅 孤山觀佛

據傳,遠在孤山還是茫茫長江中的一座孤島時,即有名曰“大德”的高僧,來此開荒拓土,降妖伏虎,建寺辦道。由於靖江至明成化七年(1471年)方才建縣,正德元年(1506年)始有史書編纂,這方面的文字資料不甚翔實。“孤山詩鈔”收錄了元朝朱一馮的《遊孤山》,詩云:

靖江孤山

翠微百尺湧江頭,躡屐捫蘿快此遊。石磴陡懸苔縫合,梵鍾遙度鳥聲幽。

千帆影外群山拱,萬里流中一柱浮。薄暮月明天似水,坐來涼氣侵高樓。

由此可見,最晚至元代,孤山已有寺廟,而且已具相當規模,陡壁懸崖中有供人攀登的“石磴”、有鐘聲悠遠的寺院“梵鍾”、有高處不勝寒的“高樓”,孤山“孤”得神奇,讓平原上的人們為之陶醉。從明代正德元年(1506年)開始,靖江人就著意修飾它,打扮它,在山上陸續建成以孤山寺為中心的建築群,使它成為遠近聞名的旅遊勝地。

風物之旅 孤山觀佛

不久前我參加了《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聯合新浪微博、今日頭條、荔枝FM等網絡媒體平臺組織的為期四天的“靖江之旅”,這是我第一次來靖江。我們來到了孤山,沿著孤山南坡山路拾級而上,半途有座石坊,題額為“躡雲”,故稱“躡雲坊”,意即“腳踏雲霧而上”。躡雲坊是靖江現存最早的石坊,距今已有近400年曆史。兩旁石柱刻有楹聯:“對此長江左蠡煙波今宛在,位當絕頂西湖風月定何如。”題額和楹聯,都是明代萬曆42年(1614年)靖江知縣趙應 手書。這副楹聯氣勢宏大,寫出了孤山峻拔秀逸的特點。可惜由於年代久遠,如今兩側對聯早已剝蝕殆盡,只有“躡雲”二字依舊熠熠生輝。

風物之旅 孤山觀佛

躡雲坊下,有一塊比躡雲坊歷史還要悠久的摩崖石刻,見證了孤山的盛名。明嘉靖丙戌年(1526年)夏天,湖南三紫道人易子伯貞曾經在此祈禱上蒼,普降甘霖。時人為了紀念這次祈雨,在旁邊的巨石上刻下了“嘉靖丙戌年夏湖南三紫道人易子伯貞禱雨於此”的碑文。

風物之旅 孤山觀佛

在山門迎接我們是孤山寺主持僧值,為我們講解了孤山寺歷史,我們現在看到的孤山寺是1993年重建的,重建的孤山寺佔據了整個山頂,與其它寺廟不同的是,這裡不但殿內供著許多佛像,殿外還有好多風餐露宿的佛像,有些甚至還沒上彩。方丈是淨慧長老的弟子、靖江籍明虛法師。淨慧長老,俗姓黃,法號妙宗,14歲至武漢三佛寺依止大鑫和尚,18歲到雲門寺受具足戒,成為虛雲和尚侍者及傳法弟子。曾主持柏林寺工作;並當選為中國佛協副會長。明虛法師是淨慧長老大弟子,深得佛學真諦,現任靖江孤山寺方丈,20多年來不斷修膳己成為靖江的一張名片,有禪師殿暨大聖殿、觀音殿、三寶樓暨無量光殿、山門殿、方丈樓、大雄寶殿,以及法堂、齋堂、寮房等。


風物之旅 孤山觀佛

孤山寺很是靈驗,故而香火旺盛,但在您拜佛時不仿留意一下佛像,這就是我在題目講的孤山觀佛,因為在重修孤山寺時,除了觀音殿的觀音菩薩石像外,其他佛像各不相同,均有出處,如進門的大佛是樂山大佛,大雄寶殿內的四尊如來佛,長相皆不相同。南面的一尊如來佛竟長有鬍鬚,這是南北朝時期的如來造像;而東面的一尊鹿苑大佛,則是印度阿育王時期(前273—前232)的如來造像。將不同時期的一組如來造像融入一座大殿之中。四大天王又稱護世四天王,是佛教的護法天神,俗稱“四大金剛”。這四大天王或手握寶劍,但有劍無鞘,或手持琵琶,但有琴無弦,或手中纏繞一龍,但有龍無鱗,或手拿一把傘,但有傘無骨,分別象徵著風調雨順。四大天王造像取自山西五臺,如此組合全國僅此一處,說明設計者在重建時的匠心獨特。


風物之旅 孤山觀佛

值得一提的是,寺內供奉著五尊自然石菩薩,分別由幾種不同石料拼湊而成,卻巧奪天工,栩栩如生。這種技法是孤山寺首創,獨特的佛教造像藝術,是孤山寺佛教文化中的瑰寶。此外孤山寺正見廣場上各刻有一百個“佛”字和一百個“善”字,這些字均出自於中國古代著名書法家和文人之手,僧人有心將它們蒐集於此,註明作者及出處,讓人們在寺廟遊覽時,領悟書法中“佛”與“善”的真諦,換一個角度體會中華佛教文化,不由得雙手合十,阿彌陀佛,願佛光普照大地,佑我中華。


風物之旅 孤山觀佛

如今,孤山頂上,寺宇巍峨、鐘磬陣陣、香菸繚繞,這座享譽江北的佛教禪院再次得到重生孤山寺重建以後,從寶島臺灣請置了一部《大藏經》,從緬甸請回了一尊緬甸玉釋迦菩薩像,另有勢至、地藏、大聖、眼光等菩薩像。其漢白玉觀音像通高近8米,是目前江蘇境內最大的漢白玉像。昔日荒草叢生之地,如今香菸繚繞,晨鐘暮鼓,經聲不絕,面貌已煥然一新。如今的孤山山色秀美,建築宏偉,山更青、林更幽,晨鐘暮鼓,香菸繚繞,再度成為人們尋勝探幽、登臨極目崇教信仰的旅遊勝地。


風物之旅 孤山觀佛

靖江的文人雅士喜愛孤山,普通百姓更把孤山當作聖土膜拜。靖江民間有名諺語,叫“三月三,上孤山”。每年農曆三月初三,孤山舉行廟會,靖江和周鄰泰興、如皋等地的善男信女紛至沓來,朝山進香,人流潮湧,摩肩接踵。有民歌記載了這一盛況:除了進香,順帶還要趕集,山下就是盛大的節場,擺滿了各種各樣的商品,除農用器具、日用雜貨之外,少不了孤山特產 “泥狗子”。也叫“叫叫雞”就是用孤山紫色山土捏製烘燒而成,形狀有“雞、狗、鳥、兔”等,上有孔眼兩個,一吹就響,還能把玩,是孩子們的最愛。藝人們在烘烤前已鑽出孔眼,烘烤後再塗上彩漆,既能吹響,又可把玩,孩子們都愛不釋手。至今山腳下的地攤上還有出售,“嘟嘟 ”的哨音,洋溢著孩子們的歡樂,更喚起大人們童年的記憶。如今,流傳了數百年的孤山泥狗子製作技藝,也被列入泰州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上山前我們參觀非遺傳人制做泥狗子,驚喜不斷,感謝組織者謙謙老師還為每人定製一隻,下山時大家都回歸童年,車上哨聲不斷,由此想到每年農曆三月初三孤山上人頭攢動,孤山下人聲鼎沸,遍地泥狗子的哨聲,那將是多麼震撼。


風物之旅 孤山觀佛

同時還要感謝靖江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歷史文化學者高峰一路相陪,介紹靖江風土人情,時間真快,轉眼到中午了,按計劃安排,下一步去拜訪竹編非物質傳承人李如海先生,然後品嚐老季市的傳統風味,在老季市又嚐到了什麼美食呢,敬請觀看老的隨園食話。

風物之旅 孤山觀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