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放逐叫做被忽視|心理諮詢

有一種放逐叫做被忽視|心理諮詢

父母用最隱秘的“不經意的傷害”,蠶食了孩子的自體

文 | 心之愛/新雨流泉

有一種放逐叫做被忽視|心理諮詢

經常有父母向我們抱怨孩子退縮不自信,對孩子大有“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味道。至於孩子為何成這般模樣,很多父母百思不得其解,他們真的找不到自己犯下嚴重錯誤的證據。孩子也明白父母是愛TA的,可又明確地感到胸中的那股無名之火出不來,無能無力的感覺像一條毒蛇咬住TA們不放,使之動彈不得。

這實際上是父母用最隱秘的“不經意的傷害”蠶食了孩子的自體,長期忽視孩子感受累積造成的內傷,這就是所謂的“發展性創傷”。經年累月,孩子就變成了遠觀完整奪目,近看佈滿裂痕的花瓶。

中國有句古話是“不知者無罪”,也就是說因忽視而造成後果的人大抵上是值得被原諒的,可惜的是很多父母似乎在忽視孩子感受的道路上走得太遠而不自知,最終莫名其妙地吞下苦果。

▌一群小朋友玩得不亦樂乎,父母強拉硬拽孩子回家寫作業;

▌一次小小的成就,孩子期待你讚賞時,父母警告“驕傲使人退步”或說“忙著呢,少煩我”;

▌孩子因意外被東西砸中或不小心摔傷哭喊,家長說“膽小鬼”或責怪孩子太不省心;

▌給孩子買小床,家長說服孩子服從他們成熟和實用的審美……

這些小忽視偶爾單一地發生在某個孩子身上時,不至於摧毀孩子的價值感和效能感,可是如果類似事件同時發生在一個孩子身上,而且反覆發生,那就必定成為擊潰孩子的化骨綿掌。

有一種放逐叫做被忽視|心理諮詢

對於創傷,人們習慣聚焦於喪失、災難、虐待,講究實證證據,就連專門研究心理和創傷的心理組織都難以統一認知。世界知名心理創傷治療大師巴塞爾·範德國考克對此大失所望,他帶領的團隊經過8年研究,就兒童的創傷和依戀受損問題,向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PA)提交了在DSM-5(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中加入新診斷“發展性創傷障礙”的建議。

然而後者拒絕了他們的請求,理由是“‘兒童期不良經驗引發的發展障礙’這一說法看起來更像是一種臨床直覺而不是一個有研究基礎的事實。現在沒有證據表明發展性缺陷是因為任何創傷綜合徵隨著時間增長的後果。”

換句話說,對忽視的調研只能算是一種臨床直覺,沒有那些所謂的重大創傷震撼人心,故而不夠入選的分量。

正如戴安娜·福沙所言:“恢復能力的根源……在於感到自己在一個充滿愛、和諧和冷靜沉著的人心中:被牽掛,被理解。”

然而,作為感受被長期忽略的孩子恐怕很難有這種體驗,一系列的忽視事件打破了他們對於創傷的最重要防線:被你所愛的人所理解和保護。這道防線不存在了,他們就等於被放逐了。

作為父母,我們需要時刻問自己:“你不經意間放逐了你的孩子嗎?”

(文章作者觀點不代表本機構觀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