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舞台中央顫慄∣迴避人羣和害怕成功的美女


在舞臺中央顫慄∣迴避人群和害怕成功的美女



在舞臺中央顫慄∣迴避人群和害怕成功的美女



OO小姐是位二十四歲的護理系學生,因為不滿意她的生活、不易建立異性關係,以及在社交情境中感覺焦慮,所以前來求助於心理治療。她敘述自己長期以來,只要男性在旁邊就會覺得膽小羞怯。因為她的外表十分有吸引力,所以經常有人約她出去,但每一次約會她都焦慮到必須喝酒才能放鬆。她對治療師說,她覺得自己有依賴酒精的危險,因為只有酒精能讓她對男人敞開心胸。OO小姐也注意到,當她和別人在一起“放鬆一下”時,好比說和護理學校的同儕,她發現自己也會有同樣的焦慮。

她試過幾個月的團體治療,但發現在團體中她總是舌頭打結,而且覺得難為情。她很少閉口,因為怕“說錯話”。後來她開始缺席,藉口是反正自己也沒真的在參與團體,也就沒什麼關係。OO小姐決定尋求個人治療,因為她覺得對一個人敞開心胸比對八個人容易得多。

從第三次的心理治療起,她開始經常性地陷入沉默,治療師在這些沉默的時刻都保持耐心。再經過幾次的治療後,治療師注意到,每當她快要感受到強烈的情緒時,她就會陷入沉默。她承認她非常害怕自己情緒化時會失控。治療師問她是否在乎他對她表達情緒時的反應。OO小姐回答說,她很確定他會批評她,說她“行為舉止像個嬰兒”而“羞辱”她。

此時,治療師問OO小姐,她的害怕是否基於任何過去類似的經驗。她便開始長篇敘述父親在她兒時如何對待她。她說,父親是個“大男人,不能接受批評,但倒是挺會批評的。”每次她帶成績單回家,他總是對她咆哮,要求她:“你為什麼沒有拿到A?”她也記得曾在晚餐時打翻牛奶,被父親狠狠斥責:“你為什麼不能多學學你姊姊?”她非常尷尬地說,父親從沒讓她覺得身為女性是件自在的事。她第一次月經來潮時,他嘲笑她:“喔,現在你每個月都有藉口可以說人不舒服啦。”她覺得自己非常受辱,在房間裡哭了好幾個小時。有天她回家時,興奮得不得了,因為她獲選為拉拉隊隊長,但她父親說她“自大且被寵壞了”。她深深地相信,她永遠無法符合父親的期待。


在舞臺中央顫慄∣迴避人群和害怕成功的美女



在治療的某個時刻,OO小姐談到她參加舞會或其他社交上的困難。再一次,治療師問及過去是否有與此相關的情境。OO小姐憶起,在她還是個小女孩時,母親會把她打扮得漂漂亮亮,帶她去朋友家,所有的人都會稱請她有多麼“可愛”。她還記得那些尷尬的感覺,這些讚美把她弄得很不好意思,好像她在“炫耀”似地。當治療師幫助她更深入探索這些情緒時,她瞭解自己在某種程度上挺享受這種曝光機會,因為與父親不斷給她的批評相比,這給了她正向的回饋。治療師鼓勵她出席一些受邀的社交場合,看看當焦慮發作時會不會有什麼聯想跑出來。

當OO小姐開始能多交際而不用先喝個酩酊大醉時,她瞭解到她是在害怕自我陶醉。當她在社交場合中,陶醉於繞著她轉的男士們的奉承,她就會覺得變成像她父親說的那樣“自大且被寵壞了”,這種信念讓她覺得自己是個“壞女孩”。

OO小姐的案例說明了在人際互動中,每多一分的成功,就會相對應地多一分的害怕,害怕成功就和害怕失敗沒什麼兩樣。炫耀式的自我展示所帶來的顫慄感,會自動觸發她早期父母親有關於“炫耀”的斥責。許多回避性人格病患所害怕的是,他們會在聚光燈下陷入自我陶醉而無法自拔,這就是對走上舞臺產生恐懼的核心動力。當OO小姐害怕自己在舞臺中央過於陶醉的那一刻,也有另一種害怕並存著,就是害怕她不符合自己所設下的高標準期待。這是因為和期待過高的父親生活在一起,使她也內化了這樣的期待。治療過程中,她終於能認識到她對父親強烈的憤怒,這是來自於父親不斷的羞辱,造成她對自己的性特質和女性特質充滿矛盾的感覺。米勒注意到,憤怒的壓抑與難堪的經驗,一向是密切相關的。OO小姐從來都無法自在地表達對父親的憤怒,甚至連有這種憤怒的情緒都會讓自己覺得難為情。

摘自 |《動力取向精神醫學》

【美】葛林·嘉寶


在舞臺中央顫慄∣迴避人群和害怕成功的美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