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就要讀懂作者的心

有一位不肯為五斗米向鄉下小人折腰的先生,歸隱田園,安貧樂賤,他們擇山而居,傍水而生,門前栽柳,宅邊植菊,過起了“夫耕於前,妻鋤於後”,“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神仙般的生活。因其有讀書、喝酒、寫文章的三大愛好,再加上門前的五棵柳樹,便有了現如今八年級下冊的語文課本里的一篇文章——《五柳先生傳》,這是一個不慕名利的君子,這是一個真正的、純粹的隱士,這也被認為是陶淵明給自己寫的自傳。

閱讀,就要讀懂作者的心

其中陶淵明說的一句“好讀書,不求甚解”,後人為此爭論出各種觀點,有人認為讀書只要領會主旨精神,只求個大概即可,不必逐字逐句細究;一種觀點認為,這是一種膚淺不負責的讀書態度,囫圇吞棗,胡亂閱讀的方法是不對的,養成這樣的讀書習慣更是萬萬不能的。

閱讀,就要讀懂作者的心

事實上,但就這麼一句話,這些解釋和理解各有得失,但道理都站得住腳,而如果放到對課文的賞析上,卻各有偏頗。閱讀一篇文章,如何賞析理解呢?筆者以為,合適的做法應該是:通過作者的文字,領會作者所要描繪的意境,而又不能拘泥於文字本身,要用到自己的想象去領悟、感知作者的言外之意和絃外之音,站在作者的角度,看他所看,想他所想,說他所說,做到和作者的心意相合拍。

閱讀,就要讀懂作者的心

圖片故事

如果腦子裡有這樣的原則和認知,我們再回到這篇文章裡,古人讀書,多為求取功名,讀書當然要認真了,一字一句,一篇一章自然要能記會寫,馬虎不得;但是對於此時的陶淵明——一個辭仕歸隱的人來說,並非如此,讀書的樂趣只在和古聖賢人的意會神領間。“好讀書”是自己淡泊的心志使然,“不求甚解”是沒有了追求功名的思想包袱,一種解脫感。那才是真正的、純粹地沉浸在讀書的樂趣裡。不用像孔乙己那樣,還要顯擺“茴”字有幾種寫法了。

閱讀,就要讀懂作者的心

那種感覺,就像是考上大學的人,不用像以前那樣,再和同學討論、爭執一道題目的答案孰對孰錯,因為已經沒有那麼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