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縣周報 第33期|馬廠兵營史話

馬廠兵營史話

董憲璞 孫觀義

馬廠兵營位於青縣馬廠村北運河岸邊,北靠津保公路,東臨京福公路和京滬鐵路,地理位置重要,水陸交通方便,是一百多年來的一個軍事要地。

清朝直隸總督李鴻章以“青縣地近畿輔,拱衛攸關”為由奏請穆宗皇帝在此設防獲准。於同治十年(1871年)二月,從山東濟寧調淮軍周盛傳的騎兵步兵二十五營,計二萬一千餘人,駐紮馬廠,動工興建兵營,歷時二年,全部峻工。所佔民地,每年由兵營財務處付給租金。

當時,兵營運河兩岸分設兩個營區,以東為主,以西為輔,隔河相望。運河上常設軍事渡船,隨時可搭成浮橋。兩個營區均有土圍子。東營區圍牆高8米厚12米,周長7.5公里,設有四門,內修炮臺九座,駐十八個營;西營區圍牆的高厚同東圍牆,但周長不足5公里,設三門,炮臺五座,駐軍七個營。圍牆上有巡城馬道,城角設有崗樓,日夜守望。

光緒七年(1881年),馬廠減河挖成後,為了肅清沿海匪盜和利用淡水開墾稻田,將西營區之駐軍調往小站一帶。此後,西營房漸成廢墟,東營區則一直延續至今。

東營區內,領導機關及軍人宿舍大都設在靠近運河處,東南寬闊地區設有彈藥庫、大操場和閱兵臺。初期,每天凌晨三點半,隨著嘹亮的軍號聲,部隊集合操練。教官的口令聲、哨聲,聞於數里之外。

兵營的正門在東圍子的西北角,門上有李鴻章題寫的“馬廠兵營”四個大字。營門外是軍市(俗稱買賣街,即現在的仁和鎮),有商家店鋪、郵政局,還有浴池、書館、清真寺等。軍官家屬及退伍老兵亦居於此。每天還有許多農民來此擺攤設點或沿街叫賣,市面相當繁榮。東南門稱復興門,有通往馬廠車站的公路;西南門稱八卦門,設有涵洞,引運河水灌入護城河,栽藕養魚。

兵營正東500米處設靶擋。擋牆後是刑場。再往東500米有陸軍義地,是埋葬陣亡及病故官兵的墓地。兵營東北二公里處有一土圍,名為小義地,面積約四五十畝,是周盛傳為附近災民放賑舍粥的地方。部隊開挖減河時,施工指揮部亦設在這裡。

為減輕南運河下游的水患災害,李鴻章決定從青縣靳官屯(現屬靜海)闢一排水減河。光緒五年(1880年),周盛傳奉命率部開挖,並有淮軍劉盛休部十三個營配合協作。經過一年苦幹,於第二年夏竣工。河道全長九十餘公里,定名為馬廠減河。減河挖成後,劉部調興濟駐防;周部河西營區的五千餘眾調小站一帶挖溝開渠,灌田洗地,把不毛之地改造成稻田。此後,才有了全國聞名的小站大米。

周盛傳部紀律嚴明,體恤百姓,不但秋毫無犯,還常賑濟災民,在馬廠駐防十五年間做了許多好事,深受群眾愛戴。特別是在光緒元二年間(1875—1876年),河北北部大旱,顆粒無獲,樹皮草根都被百姓吃絕,周盛傳見狀便親自赴津面見李鴻章,為民求賑。李以公務繁忙為由不予理睬。週迴兵營後,自捐白銀數千兩,又動員全體官兵義捐,得銀鉅萬,購大批紅糧分投各縣,人各一斗。我縣南辛房等六十餘村賴以生活者達數萬人。光緒十一年(1885年),週迴安徽原籍奔喪,傷發病故。上諭予諡武壯,準在原籍及立功地方建祠。為了紀念他,官兵在兵營陸軍義地前建一週公祠;青縣人民於1888年在北街建一週武壯公祠。前者毀於1922年的直奉交戰炮火中,後者直到1978年拆除改建。

繼周盛傳駐紮馬廠兵營的清軍是吳明輝等部。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略中國。8月27日,德軍由大城入青縣,駐紮四日,殺害百姓,搶劫財物。清軍奉命不得抗拒。第二年正月和四月德軍又由滄入青,如入無人之境,任意燒殺擄掠。清軍不但不抗擊,反幫其鎮壓義和團。

民國後,駐馬廠兵營的有陸軍第八師、二十六師等部。軍閥混戰期間,換防頻繁,來去匆匆。

1917年(民國六年),段祺瑞在馬廠召開軍事會議,誓師討伐張勳,反對清室復辟。段芝貴部自馬廠出發,逼近京城。

1922年春,直奉交戰。奉軍攻佔馬廠兵營,直軍退到大城設防。雙方彼此攻守,激戰七晝夜。炮火轟毀房舍不計其數,財物、牲畜搶掠殆盡。奉軍不敵北竄。

1924年秋,直奉之戰又起,直軍在縣內徵車千餘輛,民伕千餘人。十月,直軍戰敗南逃。奉軍張宗昌所部之白俄士兵千人進駐青縣,後又有六千餘大軍繼至所需供應均取於地方百姓。

1925年秋,奉系李景林聲討馮玉祥的國民軍。戰爭中奉系失利,萬餘軍隊由保定、大城退到馬廠。國民軍抵青縣境內三個師五個旅兩個騎兵團。雙方在馬廠交戰,互為攻守,各有勝負。其時,戰爭甚為激烈,槍彈如雨、炮火震天,血肉橫飛,屍骸枕藉,慘不忍睹。結果,奉軍大敗。

1926年,李景林指揮與張宗昌組成的直魯聯軍從山東向河北的國民軍進攻,2月23日分三路進入青縣。國民軍在馬廠兵營左右設防,戰線長達六、七十里。雙方激戰二十餘日,互有攻守,成拉鋸之勢。國民軍2月24日失守馬廠,3月6日又奪回馬廠,並向南進擊。其後,直魯聯軍又分三路反撲。21日復攻佔馬廠,國民軍敗北。在此次戰爭中,百姓死傷過百,毀房千餘間。

1928年,6月3日北伐軍進駐馬廠,兩月餘開拔。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東北義勇軍鄭桂林部曾來馬廠駐紮。

1937年,“七七”事變後,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九軍之三十七師和三十八師的部分旅團沿馬廠減河和流河以西設防,阻擊日寇。軍隊的前線指揮部設在馬廠。日軍磯谷兵團在此受重創,死傷逾千,還有一名少將被擊斃。在此戰鬥中,兵營遭敵機瘋狂轟炸,後又被日軍拆毀。日偽則在仁和鎮修炮樓兩座,建了據點。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於1956年4月重建馬廠兵營。經過一年的努力,一座具有現代水平的軍營又在原地建成。

——摘自《青縣文史資料》(第一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