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世量极少的贵州小银锭!你有了解过吗?

贵州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一直有用银的习惯。清民时期,当地流通银两品种多,有来自广西、广东、四川等省银两,贵州省也有银炉自铸。受外省银锭的影响,贵州自铸银锭的种类多种多样,有十两圆锭、五十两马蹄锭,稍早还有砝码锭、晚清还有贵州官钱局铸造的银饼。民间银炉也不逊色,铸造各种各样的小银锭

存世量极少的贵州小银锭!你有了解过吗?

由于邻近四川,受商业贸易影响,清代后期的贵州银锭造型多仿四川银锭。贵州官钱局于清末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三月成立,总局设在省府贵阳,同时在贵州省内的遵义、镇远、安顺、铜仁、古州以及四川的重庆、湖南的顺德、湖北的汉口等地设有官钱分局。专司应兑各类官票。宣统三年(1911年),贵州官钱总局改称贵州省银行,各地官钱分局也随之改为分行。该局除印行官银票外,还铸有一两小锭,作为发行银两票的准备金,以便依额兑换,维持信用。目前仅见有“贵州官钱局”、“贵州官钱局估平一两足银”、“黎平官钱分局”三种小圆锭,均存世稀少,坊间赝品颇多,真品难寻。

存世量极少的贵州小银锭!你有了解过吗?

存世量极少的贵州小银锭!你有了解过吗?

贵州官钱局小银锭

贵州历来存银稀少,任何一种官铸税锭均十分珍贵。此枚打有贵州省省会“贵阳府”铭,为贵州官铸地方存留银,用于地方政府的行政开支,流传至今者不多见。

独山地处贵州省最南端,是大西南进入两广出海口的必经之地,素有“贵州南大门”、“西南门户”之称,也是贵州南部的重要城镇。镌有“独山”地名及“东升号”商号铭的贵州锭,亦为目前所见之唯一。

贵州民间银炉所铸小锭风格多样,颇具地方特色,“尚节堂”铭小锭即为其中之一。道光二十年(1840年),贵州省贵阳地区的官绅商贾,曾捐款开办官立民助的慈善机构,专门收留居孀守节抚孤无力的妇女,取名“尚节堂”,堂址在今贵阳市南明区大南门外箭道街兴隆西巷旁。尚节堂前后存在百余年,有着极其严格的堂规,并铸有专项用银,惟存世极为鲜见。

银锭的颜色

白银的颜色白润而沉稳,银锭气孔中有金黄色的多彩宝光,银锭本身色彩为雪白色,老银锭由于在使用或埋入土中,受人们触摸、氧化等损伤,银锭已自然生成了一层银锈和包浆,这种银锈和包浆的颜色大多为灰色或灰褐色,色泽温润。民间对白银鉴别银色有很多口诀,这里介绍含黄铜和红铜的两个口诀。含有黄铜的银色为“七黑八灰九转青,九五成时色还清”,含红铜的银色口诀为“七黑八红九带白,九五成时还原色”。银锭的成色(即含银量)都基本在90%-93%,含铜4%-5%,含锡1%-2%银锭的颜色除有包浆外,都应是雪白色的发出宝光。市场上出现的渡银伪锭,其色泽浮而无光,新的时候色泽还亮丽,但气孔决无多彩的金黄色宝光,时间一久就会露出铜色;市场上的银铅或银铜等合金假锭,新时色泽灰暗、久后有时会呈现出红、黄、黑色,这是银中大量掺入红铜、黄铜和铅等所致,但仍无雪白色的宝光;市场上低劣的铅质假锭,新

存世量极少的贵州小银锭!你有了解过吗?

时色泽黯淡无光,久后外表变黑色。对用真白银制作的假锭,由于作假银锭的时间较短,不可能像老银锭一样生成天然的包浆,它的色泽看上去像刚出炉,火气很大,尤其是在底部和侧面,制假者都为了掩盖这一特征,往往在银锭身涂上一层化学药物,使银锭表面变成带黑色或其它颜色的花包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