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智慧为什么产生反动?

人的智慧为什么产生反动?



王建平:《感知与行为》

生命行为分为:获取感知行为和接受感知信息的反应行为,这两种行为连为一体,不可分割。生命行为以感知为中心运转,其目的就是进行感知、保持感知和进行更多、更深入的感知。生命是感知的发动机,生命行为就是源源不断地进行感知和作出感知反应,其目的就是保持感知存在和获得更良好、更强烈的感知值。除了感知,生命自身并无其他存在目的。

一般生命体的感知行为和感知反应行为都是直接的本能性反应,行为由感知中枢协调指挥,生命就是这个感知中枢在运转,保持生命就是保持感知,除此,生命没有别的行为目的。

人作为特殊生命体,其感知与行为与一般生命体有很大的不同,人的感知与反应行为超越了直接的本能,由直接、间接或其他多种方式混合形成。人的感知与反应行为大大超越了维持生命本能的需要,其很大部份活动在精神空间里进行,而精神空间的感知与反应行为的范围更宽、敏感度更强、感知度更高,因此感知值更大。所以,人的精神存在已经超越了生命存在,成为一个超级感知世界。

再以生命感知的方式来解释人类已经不够,人以精神的方式来感知存在,早已不再局限于物质与生命之间,这拓宽了人的感知的领域、增强了人的感知能力、提高人获得的感知值。但是同时,也增加了感知的风险,加重了生命运动的负担,也使人的感知反应行为有选择性迷失的可能性。人常常不清楚自己的生存行为应该服务于什么?总在"生命、物质、精神、感知……"之间徘徊,精神创造人,也导致人的迷失。

人虽然是具有精神的生命,但感知的使命与目的并未改变,人有更高级的感知行为和更强悍的感知能力与生命本来的感知愿望并不冲突,人更不可让自己的反应行为离开生命存在的本来轨道。智慧走得太远,脱离根本就是愚蠢。人的精神与行为应当利于良好感知的平衡、稳定、活跃、持续的存在与发展,并且始终朝向感知存在的终极目的,否则,人的生存就是盲目的甚至反动的。(明天接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