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日本碾壓,中國得不到諾貝爾獎,真相在哪裡?

被日本碾壓,中國得不到諾貝爾獎,真相在哪裡?


2018年,諾貝爾獎如火如荼的進行,令國人難受的是日本有斬獲一枚諾貝爾獎。

進入二十世紀以來,這已經是日本第十八位獲獎者,平均一年一位,讓人羨慕嫉妒恨。

2010年中國過日本位居世界第二,2017年中國CDP是日本的2.5倍。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報告,

2013年,中國科研經費超過日本,2015年,中國科研經費投入已經是日本的兩倍。

被日本碾壓,中國得不到諾貝爾獎,真相在哪裡?

從前,中國無緣諾貝爾獎,總說投入不夠。

現在投入夠了,怎麼還是拿不到諾貝爾獎?

有人說:是教育落後,也有人說:中國科研工作者急功近利。

看似都有道理,但都不是真正的原因。



請看下面的案例:

2012年,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莫言廣為人知的作品《紅高粱》《天堂的蒜墓之歌》分別創作於1988年,1989年,距其獲獎間隔22年。

被日本碾壓,中國得不到諾貝爾獎,真相在哪裡?

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醫學或生理學獎。獲獎成就:雙氫青蒿素合成於1973年,距其獲獎間隔42年。

被日本碾壓,中國得不到諾貝爾獎,真相在哪裡?

2018年,諾貝爾醫學獎或生理學獎獲得者日本科學家本庶佑發現細胞免疫療法是在1992年,時隔26年後才獲得諾貝爾獎。

2017年,日本作家石黑一雄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而他1983年開始發表小說,1989年獲得布克獎,其文學作品才獲得大眾認可。到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間隔18年。

被日本碾壓,中國得不到諾貝爾獎,真相在哪裡?


根據統計:從1901年到2017年,諾貝爾獎總共授予892人和24個團體。

獲獎者平均年齡59歲,而他們取得獲獎成果平均年齡37.1歲,從出成果到獲獎,平均等待22年。

也就是說,諾貝爾獎衡量的是國家二十年前的科研實力。

二十年前,日本經濟總量雄踞世界第二,遠超中國。加上日本一直重視科研投入,能在18年獲得18枚諾貝爾獎,不足為奇。



諾貝爾獲獎人數國家排名:

美國:325人

英國:98人

德國:76人

法國:48人

瑞典:27人

日本:27人

俄羅斯:19人

瑞士:17人

荷蘭:14人

意大利:14人

數據截止2017年

諾貝爾獲獎人數十強排名,是二十世紀全球十大強國排名。

近年來,我國持續發力,超級計算機名列前茅

被日本碾壓,中國得不到諾貝爾獎,真相在哪裡?

500米直徑射電望遠鏡獨步全球

被日本碾壓,中國得不到諾貝爾獎,真相在哪裡?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成功發射

被日本碾壓,中國得不到諾貝爾獎,真相在哪裡?

這些都是我國基礎科研領域的利器。

不需要二十年,中國就會成為諾貝爾獎的常客。

目前得不到諾貝爾獎,不是當下教育不行,也不是科研投入不夠,更不是國人不夠聰明。

而是時間不夠。

時間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每一位諾獎獲得者,必須經受時間的考驗。

這也是為什麼,諾貝爾獎一直是世界上最有分量的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