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元杂剧,送你一份不算书单的书单

我读书慢,读的也少,写下这个题目总有些惴惴不安,生怕因自己的浅薄无知而误导了大家。因为开书单总感觉是大佬们才能做的事情,自己还只是小白一个。但“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写这篇文章也是为了表达下自己的一点读书体会,那就是:读书不要滥读,一段时间就选择某一个作家或者某一领域的几本经典书籍来读,这样收获会更大些。

闲话少叙,进入正题。

张鸣在《重说中国近代史》一书里边曾有一段非常有趣的说法:慈禧太后毕生的学问,都是通过看戏得来的!此言不免夸张,但也有力得说明戏剧在当时的受欢迎程度。然而,当我们追踪历史,却发现,当古印度和古希腊早在几千年前就领略了戏剧的瑰丽色彩后,中国的孔子、司马迁、李白、杜甫甚至苏东坡居然都没有看过戏!这简直太遗憾了!至于中国戏剧为什么直到元代才成熟,这是学术上很复杂的问题,不是我所能深刻认识,也不是本文所要探讨的。

本文的出发点,是用文学思维而不是戏剧思维(因为文学思维只须考虑文本而不用考虑音乐以及演出),对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些中国古典戏剧经典文本进行下介绍,分元杂剧、宋元南戏、明清传奇三部分分述之。(限于篇幅,本文先写元杂剧)

元杂剧

元杂剧是中国戏剧史上写下的不朽篇章,戏剧在中国刚刚成熟,就有如此辉煌的成就,实在令人震撼。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评价元曲云:“摹写其胸中之感想与时代之情状,而真挚之理与秀杰之气,时流露于其间,故谓元曲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学,无不可也”。他说元曲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学,也因为当时文人没有科举取士的机会,只能混迹于梨园写写曲文娱乐大众,捎带着挣点零花钱,这使得他们的作品很接地气。另一方面,远离政治,也让他们敢于直抒胸中块垒,发泄不平愤懑之气。由此,诞生了一批杰出作家和作品。

至于作家,按我自己的喜爱程度排序是关汉卿、王实甫、纪君祥、马致远。下文所列也大部分是他们作品。

《窦娥冤》:一个与世无争的女子,一个行刑前还为了不使婆婆难过而不走家门前的街道的可怜儿媳,一个满脑子孝道、贞节等伦理观念的善良妇女,居然被泼皮无赖和贪官瞎吏活生生冤枉死了,这是多么大的冤啊!

《赵氏孤儿》:这是一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大悲剧。剧作家把浓稠的鲜血、愤恨的眼神、铁石般的复仇意志、万死不辞的忠义精神浇铸于一炉,以强烈的戏剧冲突牵带出震撼人心的审美效果,不仅感染了千千万万的中国观众,也把中国独特的民族精神流播到了万里之外。

对于以上两部剧作,1912年,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一书中指出:

明以后,传奇无非喜剧,而元则有悲剧在其中。就其存者言之:如《汉宫秋》、《梧桐雨》、《西蜀梦》、《火烧介子推》、《张千替杀妻》等,初无所谓先离后合,始离终亨之事也。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关于《赵氏孤儿》更详细描述,可参看拙文《纪君祥——不逊于的东方古典悲剧》

《西厢记》:毋庸置疑,王实甫的《西厢记》是一部伟大的古典爱情戏剧。作者凭着深刻的思想以及杰出的艺术表现力,发出批判传统礼教的凌厉呼喊,写出了那个时代普罗大众追求自由恋爱、自由婚姻的理想。“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不知激励过多少代青年男女。“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也是极为出色的约会诗。

说到《西厢记》,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也是一部很不错的作品。不妨摘录《董西厢》中几段张生赴京赶考,和莺莺长亭依依惜别时的唱词:

莫道男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

忆得枕鸳衾凤,今宵管半壁儿没用,触目凄凉千里种,见滴流流的红叶,淅零零的微雨,率剌剌的西风。

落日平林噪晚鸦,风袖翩翩吹瘦马,一径入天涯。荒凉古岸,衰草带霜滑。

这几段描述离别的巨大伤感的凄美文字,抒情和写景交融一体,意境极美。即使比之于“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以及王西厢中的经典段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也不显得逊色。

关于以上两部著作,也可以参考拙文《大团圆还是大悲剧?——读王实甫》和《愿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读董解元》。

《汉宫秋》:写汉元帝和王昭君生离死别的凄婉爱情故事,尤其是描写汉元帝在昭君远走后,失魂落魄悲痛不已的心境那段,长门雁叫,萧萧落叶,意境极其凄美,读来令人感叹,帝王也是常人,“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望江亭中秋切鲙》:美貌智慧并存的谭记儿,通过自己的智慧挽救了家庭和爱情,在复杂险恶的社会中运用手段维护追求幸福的权利,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包待制智勘灰阑记》:情节构思殊为巧妙,令人叫绝。这出戏是元杂剧包公案中不可多得的佳作,很值得看。

元杂剧中的包公案可谓多矣。《三勘蝴蝶梦》、《智斩鲁斋郎》、《合同文字》、《陈州粜米》等,反映了普罗大众对包公的清明法治、正直清官的殷切期盼。这些剧作的包公断案,大多对贪官污吏用“法”,对黎民百姓用“情”,也就是人之常情,天之常理。在构思上多有巧处,往往令人拍案。

以上,就是一些我觉得不错的元杂剧,其他如《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赵盼儿风月救风尘》、《关大王独赴单刀会》等等,也都是佳作,也都值得一读。

总体上讲,元杂剧多为四折,篇幅较小,和宋元南戏、明清传奇相比,内容不够丰富,但思想内容却毫不逊色,他传达出民众对于爱情、对于法制、对于生存极其浓冽的精神诉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绚烂的一角。

至于研究元杂剧的著作,笔者除了王国维先生的《宋元戏曲史》,以及余秋雨先生《中国戏剧文化史述》中关于元杂剧的一章外,其他的也没读过,不敢作推荐,还望有识之士帮助推荐。

关于元杂剧,送你一份不算书单的书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