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 大慶油田女工版「芳華」,戳中無數人淚點……

我的母親李雪原是1963年生人,她的名字出自當年很風靡的小說《林海雪原》。我的外公是一名中學校長,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扣上了“走資派”的帽子,下放到了肇州縣榆樹鄉李家圍子這個小村子,我的母親就是在那裡長大的。

母親的童年,物質生活是比較匱乏的。家裡姐妹四人,外公又是一個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的書生,所有的家庭重擔就落在了外婆的身上。外婆在偽滿洲國時期家裡是地主,讀過六年國小,她深深知道知識對新女性的重要性。所以,除了簡單的家務和照看妹妹,母親並沒有做過什麼農活兒。每晚她就在自己的“書房”,一個小倉房的小土炕上,點著昏暗的煤油燈,反覆演算數學題,或是背誦課文。有時候學到半夜實在餓了,就捏一小塊乾硬了的大餅子,就著涼水灌個飽兒。

改革開放40年 大慶油田女工版“芳華”,戳中無數人淚點……

李雪原和姐妹在肇州縣榆樹鄉合影(右一)

1978年,一張滿分300分的卷子,母親考了285分,憑藉優異的學習成績她跳出了農門,考入了重點高中肇州二中。一個公社、十幾個大隊就考上了她和其他4個農村娃娃。而在同時,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祖國大地,外公終於摘掉了“走資派”的帽子平反了。家裡雙喜臨門,全家人喜上眉梢,覺得這日子可算是見了天日。

1981年,母親參加了高考,成績下來了,數理化都是高分,但是由於在農村學的俄語,高二又轉成英語,“泥腿子”出身的她像是見了天書,高考遭遇了“滑鐵盧”。想著家裡還有三個妹妹在上學,她再復讀也是給父母添負擔,於是她決定放棄讀大學的夢想,進入了大慶市供電中專,學習電網及電力系統專業。一年後,她進入了採油四廠實習,拿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筆收入16.8元錢。拿到那一筆“鉅款”,她小心翼翼地揣在了手絹裡,縫在自己的上衣內側,回家帶給外婆。那時候,外公已調至大同區政府,但是一家子8張嘴等著吃飯,開門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大女兒的這點微薄的工資只能給家裡添點油鹽。

改革開放40年 大慶油田女工版“芳華”,戳中無數人淚點……

李雪原在大慶市供電中專合影(第二排左一)

1982年7月份,母親因為出色的專業技術和學習表現被分配到採油一廠中三變電所,成為了一名變電工人。這座獨立變電所位於當時薩爾圖區的老五百商店。母親說,當時所內的設備都是從蘇聯引進的,一切操作都得人來,一次大型操作就有一百七八十項,連設備都需要自己換硫酸蓄電池充電,那些刀閘開關都在戶外,就是一根根簡陋的鐵棍子。母親懂技術,頭腦靈活,很快就成為了主班。那一百七八十項的操作都印在她的腦中,操作起來毫不含糊,從未發生半點差錯。就是憑著這股子幹勁兒,工作的第二年,她在採油一廠技術大賽中獲得全廠變電工種第二名的好成績,那一年她才20歲。

1985年,她競聘成為了變電所技術員,每月的工資漲到了85元,老工人、老師傅的工齡和母親的年齡一樣大,但是作為技術人員的母親工資是他們的兩倍還要多。母親每週都忙著參加義務會戰、上技術課,還有政治理論學習。她一直擔任基層團支書,被組織發展為了入黨積極分子。那一年過年,外公在單位開了一張電視票,抱回來一臺12寸的黑白電視機,那是母親第一次看到電視。這臺電視機成為了一扇窗口,向已經23歲的母親打開了外面世界的大門。之後,外公又帶回來一臺錄音機,當鄧麗君那甜美的歌聲響起,母親就著了魔,做夢都是那首《甜蜜蜜》。

改革開放40年 大慶油田女工版“芳華”,戳中無數人淚點……

李雪原擔任技術員拍照留念

《甜蜜蜜》的歌聲唱開了少女的心扉,動人的愛情電視劇喚醒了少女的情愫。1986年,情竇初開的她經朋友介紹,結識了我的父親。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父親最喜歡拿著一臺照相機,在兒童公園的湖光水色邊、綠蔭小路邊還有山石拱橋邊,用一張張膠片記錄下她美麗的倩影。這一年,他們決定結為一生的伴侶。那時候父母親的工資已經漲到了168元,兩個人節衣縮食,父親把工資都交給母親保管。到結婚時,兩個年輕人買了20寸彩色菲利普電視機、800錄音機和26金獅自行車,託人打了床、梳妝檯、書櫃和寫字桌,父親又給母親買了一塊100多元的手錶,這在當時已經是一個男人能給一個女人最奢侈的結婚禮物了。愛浪漫的母親偶爾提到:“好想穿一次婚紗。”父親就暗暗記在了心裡,用自行車載著她來到百貨大樓旁,給了她一個驚喜。在當時全市

惟一的照相館裡,母親身穿潔白的婚紗,亭亭玉立,笑靨如花,如同一支初綻的百合花,成為了世界最幸福的新娘。

改革開放40年 大慶油田女工版“芳華”,戳中無數人淚點……

1988年3月份,我出生了。冬天的平房滴水成冰,我被凍出了肺炎,母親哭紅了眼睛,下定決定要搬樓房。終於在我兩歲時,一家三口搬入了東風新村5樓區。在兩室一廳的房間,母親佈置得溫馨浪漫,增添了一臺雙開門的萬寶冰箱,綠色的布藝沙發配上紅色的地毯,桌上還有潔白的桌布和一瓶塑料花。那一年過年,她把家人都請到家裡,做了紅燒肉燉粉條和小雞燉蘑菇,擺上了黃澄澄的

桔子和紅豔豔的蘋果,一家人熱熱鬧鬧地過了一個團圓年。

改革開放40年 大慶油田女工版“芳華”,戳中無數人淚點……

小日子就這樣過得有滋有味,轉眼到了1997年,那一年香港迴歸,採油一廠投產了全廠第一座微機變電所——聚中八變電所,母親再次受命投入到變電所的投產當中。微機變電所已經基本實現了開關操作自動化,刀閘也按照程序鎖改進得更加安全,這是大慶油田變電系統的一次歷史性轉折。那一年我們家搬到了讓胡路區遠望高層。家裡的舊家用電器也全部更新換代了:電視換成了四十多寸的“大腦袋”,家裡有了家庭影院和DVD,如果想唱歌,就接上麥克風高歌一曲《縴夫的愛》;想看電影,就和堂兄堂姐坐在沙發上,用飲水機的純淨水偷偷泡祖父的進口咖啡,熬夜看李連杰的《黃飛鴻》。

改革開放40年 大慶油田女工版“芳華”,戳中無數人淚點……

2005年,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辦公樓開始進行組建投產,母親代表採油一廠負責大慶油田生產指揮中心配電所、動力配電所和HSE配電所的全程投產及操作工作,擔任這三個所的所長,這時候全部實現了室內電腦程控,工作環境與十幾年前已經有了天壤之別。那一年,我們家搬進了三室兩廳兩衛的新家,電視也換成了平板高清的液晶電視,車也換成了更寬闊舒適的商務車。樓區的車位越來越緊俏,人們都開始有了私家車,商場裡的貨品琳琅滿目,更多的人出去旅行,出國旅行已經是一種時尚。火車提速了,飛機更便捷,網上購物成為新的購物方式。大慶這座東北的小城,與中國、與世界時刻連線。

2013年,她光榮退休了,離開了奮鬥了30年的變電所,離開了她熱愛的工作崗位。但好人緣讓退休後的她手機響個不停,有年輕人來請教變電所的故障處理,有姐妹來問候她的身體恢復情況。特別是單位的領導,在年節的時候來到家裡看望她,為她送來組織的溫暖。

每當夕陽西下,我總是陪著母親、帶著孩子,來到油公司辦公樓邊的廣場上走走看看,看一看她曾經奮鬥過的地方,聽她講講那些過去的故事。我們母女兩代人,都熱愛著腳下的這片油田,都在這片土地上奉獻自己青春的年華和赤誠的情懷。走過改革開放四十年,大慶油田邁入了新的時代、新的征程,衷心祝願我們的百年油田蒸蒸日上,祝願我們的家園更加美好!

整理/高睿

審核/吳海波

來源/大慶油田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