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在害怕時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

一個人在害怕時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

羅曼羅蘭有一句話我挺同意的,叫“世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很容易理解。

年輕的時候因為對世界充滿幻想,熱愛生活很容易,之後因為認清生活並不那麼美好,碌碌無為,隨波逐流也很容易,但只有在認清世界並不美好,人類本性卑劣,卻依然熱愛世界,熱愛生活,熱愛人類,並且希望為了更美好的明天奮鬥,才是英雄。

甚至於我覺得恰是人渴望並探求生活的真相,我們才得以熱愛生活。因為生活不完美的真相來自於不完美的人性,只有看清了人性卑劣的一面,才懂得珍惜和守護人性美好的一面,生活亦然。

所以我更喜歡他在《約翰.克里斯朵夫》裡的這番話:真正的光明絕不是永沒有黑暗的時間,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罷了。真正的英雄絕不是永沒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罷了。

一個人在害怕時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

這是我昨天去看電影《洩密者》時腦子裡的想法。

一個人在害怕時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

因為這電影裡面的英雄,真的很真實。

他們會恐懼,會顫抖,會有自己的煩心事,會猶豫不決。

不會恐懼的英雄,根本連生活的真相都還沒認清,只是毛孩子或者只存在於童話故事以及漫畫劇情中,而現在港片最大的特點,就是這樣的“低幼向英雄”,越來越少了。

這片子的導演叫邱禮濤,熟悉港片的朋友對他應該不會陌生。

一個人在害怕時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

他一度可以說是香港最著名的B級片導演之一,而且別人拍B級片很多就是博個噱頭,但他拍B級片能拿獎,他和黃秋生合作的《八仙飯店之人肉叉燒包》,直接讓黃秋生成為第一個靠B級片拿影帝的人。

後面還有什麼《陰陽路》,《伊波拉病毒》,《失眠》,我相信很多人應該也都聽過看過,就不多說了。

這些電影都有一個特點,就是裡面或陰森恐怖,或悲慘可憐,總有一個讓你印象深刻的人物,而且這種趨勢從早些年的極端人格,到現在越來越接近普通人,但也越來越真實細膩。

這也很好理解,邱禮濤導演從業三十多年,經歷過港片的黃金年代,知道老港片的套路,對那些元素運用的都駕輕就熟,但港片終究拍的還是人,所以這些年你總能在他的新港片裡找到很多不一樣的東西,其中最多的,就是那種複雜的人性,以及在複雜人性中依然能找到的那種“閃光點”。

比如之前我很喜歡的那部《拆彈專家》,最後不是一個吳宇森式HAPPY ENDING。老警察劉德華,在明知凶多吉少的情況下依然選擇恪守一個警察的責任,最後在一片火海中犧牲了自己,保護了半個香港。

但更讓我動容的是那個剛入行不久的小警察黃天諾,他是一名退休警察的兒子,可能從小接受的就是“警察很光榮,警察有責任”的教育。

他還太年輕,之前應該都沒真的意識到這十個字到底是什麼意思。

但直到真的被歹徒劫持,被綁匪綁上八個不同線路的炸彈推出來的時候,他雖然滿臉恐懼,面色慘白,口中卻不斷念著“我很鎮定…我很鎮定”。

一個人在害怕時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

可惜的是,因為時間不夠多,沒有人能解開他身上的炸彈,劉德華扮演的“拆彈專家”,只能大聲,反覆告訴他:“你是警察,你有你的責任,遠離車群,遠離人群,這樣傷亡才會最少!”“你記住了嗎!”

這時,他可能才真正意識到“我是警察,我有責任”到底是什麼意思,他臉上滿是淚水,不斷哭喊重複著“我是警察!我有責任!遠離車群!遠離人群”,然後毅然決然走向死亡。

《冰與火之歌》裡有這樣一段對話:

Bran:“Can a man still be brave if he’s afraid?”

Ned: “That is the only time a man can be brave.”

誰說英雄不會害怕?

英雄當然會害怕,但只有在害怕的時候依然選擇勇氣,才是真正的勇氣,才是在絕境中升起的人性之花。

可惜的是,邱禮濤是一個非常硬派而且不灌雞湯的導演,所以儘管黃天諾展現了他的勇氣,他依然在最後在一聲爆炸中被炸成了碎片。

真實,卻讓人動容。這種人性的複雜,是類型化的港片中,最回味無窮的部分。

一個人在害怕時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

“我是警察!我有責任!遠離車群!遠離人群”

昨天去看的《洩密者》也是一樣。

雖然現在港片漸漸沒落了,純港片也越來越顯得奢侈了,但每每有導演,用上吳鎮宇,張智霖,佘詩曼這些演員,拍一個警匪勾心鬥角,追逐的故事,都讓人馬上能夢迴那個港片的黃金年代。

演技沒什麼好評價的,畢竟那可是吳鎮宇啊,他飾演一個“外剛內柔”的警察,細節中處處透露著真實,有一種“這是一個活生生的人”的感覺。

他電影裡的這些人,都是真正會恐懼的,所以他們的勇敢,才讓人動容。

不過比起人物塑造,電影中間人性的博弈的部分也很不錯。

吳鎮宇和張智霖飾演的兩位警察,加上佘詩曼飾演的女記者,三位職業、背景和性情都迥然不同的主角因為一個“揭露真相”的一致目標而產生交集,卻又不斷的在以各自奉行的方式去維護正義。

一個人在害怕時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

一個人在害怕時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

一個人在害怕時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

比起對真相層層推進的主線,這一過程中基於職業道德、立場和性格差異的人物衝突在我看來賦予了這部電影很不一樣的精緻度。

為了“揭露真相”的共同目標,新聞記者該不該謊報新聞?警察該不該私藏嫌疑人?如果“法理不外乎人情”,那麼作為一個有情感的自然人和一位有職責的社會人,法的理念和情的本性如何在這樣的灰色地帶遊離自處?

一個人在害怕時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

面對這樣的拷問,三位主角都在不斷的“堅守”和“摒棄”間產生亦敵亦友的對立和衝突,卻又在亦分亦合的協作中推進著迷霧的撥散。前一刻的劍拔弩張是真的,下一刻的通力合作也是真的。

對“程序正義”與“結果正義”的探討不是一個新話題,如同程序本身會不斷變化,結果也絕非一錘定音。

雖然影片的走向必然邁入“真相大白於世”,可另一個問題也隨之而來——揭露真相以後,法律足以給出一個圓滿的交代嗎?

其實這麼多年香港警匪片拍下來,雖然好處是拍了這麼多年,不會拍出太差的東西,太壞處也是該拍的橋段都拍過了,很多以前被認為是天才懸念的地方,現在也都稀疏平常。

那句話怎麼說,審美疲勞了。

所以一方面,這電影加了很多新元素進去,什麼“變種病毒”,和當下時事的聯動,“高科技影像技術”,另一方面,以往警匪片到抓住匪就結束了,但現在需要考慮更多政治,法律層面的博弈,這些對於制度的拷問,這些更接近真實世界的細節,都給老港片注入了更新的活力。

所以,《洩密者》既是一個陰謀的揭秘者,也是一個正義的問詢者。以至於相比回味整個過程的跌宕起伏,影片對結局的處理顯得舉重若輕又意味深長,給這份註定要不斷修正的問卷暫添一個待續的註腳。

人性不會改變。但正因為有假與惡的陰暗,我們才要珍惜和追求真與美的光明。

一個人在害怕時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

值得一提的是,針對港片的市場,作為港片導演,並且一直堅持拍港片的邱禮濤曾經說過一段挺有意思的話

其實香港看電影的人從來都少,香港電影從來都是要靠外地的市場。在50、60、70、80年代,臺灣是一個大市場,韓國是一個大市場。香港的電影市場養活香港電影的情況基本上從來沒有發生過。只不過香港電影要依靠哪一個大市場在歷史上有不同。

從世界的電影歷史去看,好像日本,好像英國,好像法國,他們曾經拍很多戲,本來是電影的王國,現在拍的戲不多。其實現在美國拍的也不多啊,拍的最多的就是中國和印度。

這兩個國家都是人口大國,而且都是發展中國家,所以電影的發展空間很大。但是發展到某一個地步,速度肯定會慢下來。

這些是無法避免的,但是也不能說就要很悲觀。用畫面、聲音講故事的方法還是會傳下來的。作為一門生意可能會比較難。

一個人在害怕時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

“總有人比較消極,總有人比較積極,看我們怎麼去看了”

可能這也是另一種“認清生活真相併且依然勇敢面對吧”

我們或許沒辦法再重回香港電影盡皆癲狂的傳奇年代,但不可否認香港電影產業的底蘊和標準還在——既北上撐起中國電影的大片新局面,也不時在故土再放光彩。

無論現實如何窘迫,還有人熱愛,還有人堅守,就還值得保留期待。

所以每當這樣的港片回過眸來,我都願意像見老朋友一樣去看看她,希望你們也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