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買了20粒避孕藥,磨成粉放進室友的飯里」

“我買了20粒避孕藥,磨成粉放進室友的飯裡”

“大學寢室”一直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地方。

有的人四年下來,室友之間宛如親人;也有人同住四年,多了幾個仇人。

有人在在QQ空間好友秘密欄目裡看到了一篇帖子:

一個女孩說自己買了二十粒避孕藥,磨成粉,分批放進了兩個室友的飯裡。

其中一位室友已經吃了四粒藥了;她打算在接下來一個月裡,讓兩位室友吃完這二十粒避孕藥,一粒不剩。

“我買了20粒避孕藥,磨成粉放進室友的飯裡”

“我買了20粒避孕藥,磨成粉放進室友的飯裡”

她補充說,大家表面上還是好朋友,這是畢業季她送給室友的“禮物”。

“我買了20粒避孕藥,磨成粉放進室友的飯裡”

“我買了20粒避孕藥,磨成粉放進室友的飯裡”

從回覆看,這位女生非常清楚吃緊急避孕藥帶來的後果:導致女生內分泌紊亂、月經週期錯亂。

“我買了20粒避孕藥,磨成粉放進室友的飯裡”

“我買了20粒避孕藥,磨成粉放進室友的飯裡”

在明知後果的情況下,這樣嚴重傷害別人身體健康的事情,在她眼中卻只有“大仇得報”的快感和得意。

有網友評論說,“嘻嘻”兩個字看得自己毛骨悚然。

“我買了20粒避孕藥,磨成粉放進室友的飯裡”

要有多深的怨恨,才會對朝夕相處的人下這樣的“毒手”?

2

幾乎每一個看過《老友記》或者《生活大爆炸》的人都有這樣一個夢想:和最好的朋友住在一起,或者因為住在一起成為最好朋友。

“我買了20粒避孕藥,磨成粉放進室友的飯裡”

然而住過寢室的人都知道,現實總是殘酷的……

完美的室友比完美的另一半還難得,不然“謝室友不殺之恩”的話題也不會長期霸佔著微博熱門話題。

知乎上“你最接受不了室友的什麼奇葩行為”的提問下有一萬多條回答,幾乎每一條高贊回答都能引來許多“感同身受”的人。

“我買了20粒避孕藥,磨成粉放進室友的飯裡”

有的人寬以律己,嚴以待人。自己睡覺時不讓人發聲,卻在別人睡覺時發出噪音;

有的人不講衛生,幾個月不洗一次澡,也不洗衣服,一靠近就聞到臭,一條褲子穿一學期;

也有人偷用別人的東西;有的寢室上演勾心大戲,四個人開了七個微信群,關係錯綜複雜……

不少網友在提到室友的種種難以忍受的行為時,都會加上一句“連殺他的心都有了”。

“我買了20粒避孕藥,磨成粉放進室友的飯裡”

“我買了20粒避孕藥,磨成粉放進室友的飯裡”

“我買了20粒避孕藥,磨成粉放進室友的飯裡”

但有的時候,這真的不是一句玩笑。

因為寢室中的小矛盾釀成悲劇的不在少數。

某高校一博士深夜用啞鈴砸死室友,並將其推下陽臺,之後畏罪跳樓自殺;

某學院兩名學生因為日常瑣事動了刀,導致一方死亡;

“我買了20粒避孕藥,磨成粉放進室友的飯裡”

更加觸目驚心的案件還有很多……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大學生心理諮詢委員會的一項調查顯示,只有43%的大學生對自己的寢室關係感到滿意。

多數人都曾經和室友之間有過矛盾,有時學習和生活質量都會因此受到影響。

“感謝室友不殺之恩”的戲言背後,隱藏的是多少人的惶恐不安。

3

其實反觀上述事件,引起種種悲劇的往往都是不愉快的、極其微不足道的小事。

社會心理學家經過研究發現,臨近的個體之間,距離超越了一定界限,互相侵擾和摩擦就會增加。

朝夕相處的室友來自不同的地域、擁有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成長經歷,從日常起居到生活習慣,從待人接物到思維方式,彼此的差異無時不刻充斥在一個房間裡,有矛盾太正常不過了。

“我買了20粒避孕藥,磨成粉放進室友的飯裡”

寢室各種安全問題頻發,也折射出大學生的心理困境。

國家教育委員會調查發現:中國患有心理疾病的大學生比例是20%-23%。

有學著研究發現,造成大學生心理疾病的原因中,30%與室友關係有關。

初高中階段,大家的目標是學習、考大學,心理問題和人格缺陷往往被學習壓力所掩蓋。

但到了大學,大多數人開始步入集體生活,需要獨自應對種種煩惱與挫折,人格缺陷和心理問題也開始顯現。

而人格的不健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過度自我

2.人格過於偏執

對照自身經歷,大概許多人都會感同身受。

那些引起反感的“奇葩”室友,也大多是以自我為中心,忽略他人的感受和利益利益,常常將錯誤歸結於外部及他人,卻從不反思自己的性格缺陷和溝通方法。

有人說,現在的高校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自我中心”的從小養成的,只重個人權利,毫無公共責任意識的人太多。

在網上也常常看到有人吐槽,自己是寢室裡唯一一個會掃地、清理廁所、主動倒垃圾的人。

時間長了,再有耐心和愛心,也會被慢慢消磨。

而人格偏執的人,常常將無意的、非惡意的行為誤解為“歧視”“敵對”,從而產生憎惡。

他們在和別人的相處中,常常會無限度地放大對方的缺陷,有時,室友某一次關門聲過大,都能讓他們猜疑、不滿。

偏執者在思想上容易怪異,在行為上容易走極端。

“我買了20粒避孕藥,磨成粉放進室友的飯裡”

除此之外,缺少溝通也是寢室矛盾爆發的原因之一。

大學生小趙曾經和室友討論寢室投毒案,開玩笑地問起大家:“如果我們寢室有人投毒,你們覺得誰嫌疑最大?”

讓他意外的是,幾位室友一致選擇了他。

他在反思的時候意識到,可能是因為自己與大家的交流太少,在寢室基本是拉起床簾看電影、上網,很少參加集體活動。

零溝通、冷暴力、吵架等等,這些在寢室中常見的事情,都有可能造成室友的情緒波動。

面對這些,有人選擇壓在心底;也有人選擇憑藉本能肆意宣洩出去。

但是,如果總是不肯溝通,一直自我壓抑,或者突然爆發做出不可挽回的事情,對人對己,都是一種極大的傷害。

這種時候,調節情緒,讓自己遠離“衝動型犯錯”的陷阱就尤為重要:

首先是要嘗試去解決問題,室友之間的矛盾一般都不是突然產生的,而是“積少成多”,爆發的那一刻,常常會給彼此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

其實,如果聚焦於日常生活的一個個小問題,嘗試用良性的溝通、理解、反思去解決,很多的惡果原本可以避免。

當矛盾實在不可調和,調節自己的情緒就尤為重要,“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實在是一種得不償失的行為。

實在和室友三觀不合,獨來獨往並不丟人;如果溝通無效,還可以申請換寢室。

人際關係從來不必強求,把時間浪費在低效的社交上,不如去做些更有意義的事情。

有人說,到了二十歲的年紀,已經不像小時候,小夥伴們在院子裡一起玩一個下午就能混熟。

室友間關係好或壞都很正常,“合得來得到幾位一輩子的朋友,那是運氣好;合不來就是同居四年的陌生人,不必太苛刻。”

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不刻意取悅,也不過分隱忍。

就像《山河故人》裡說的,每個人都只能陪你一段路,遲早要分開的。

畢業後,天各一方,很多室友都成為彼此生命中的過客。

當你步入社會,你會發現,還有更多、更復雜人際關係挑戰在等著你。

這時或許才會意識到,當年的憤怒和怨恨,可能根本沒有那麼糟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