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載磨一刃,雕核人成大師——記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大師宋水官

宋水官,1946年生於核雕村——蘇州市舟山村。現為國家級非遺蘇州核雕代表性傳承人、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大師、中國民協核雕專業委員會主任、交通銀行私人銀行“私享薈”文化大使。

五十載磨一刃,雕核人成大師——記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大師宋水官

宋水官大師

1967年進入由老一輩雕刻藝術家須吟生等人創辦的舟山工藝雕刻廠學習紅木和橄欖核雕刻。宋水官也是從那時起與村上一批年輕人一起開始跟隨須吟生等老藝人學起了核雕。由於他勤奮好學,腦子又靈活,很快在青年人中脫穎而出。“不過當時規模也不大,村子裡只有五、六十人從事核雕生產,核雕產品主要銷東南亞,那時我每個月的工資能養活一家人也算很不錯了。”宋水官回憶當時的情景時說。1973年,作為技術能手,宋水官被吳縣政府調到吳縣雕刻廠負責雕刻生產, 雖然管理工作要佔去他許多時間,但他對核雕藝術的鑽研卻從來也沒有放鬆過,所雕羅漢深得行家好評。

五十載磨一刃,雕核人成大師——記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大師宋水官

文革期間反“四舊”,十八羅漢等傳統體裁也被視為封資修而不能體現在核雕上了,這倒促使原本以雕羅漢見長的宋水官另闢新徑,轉向動植物及風景等體裁的創作。他在這一時期創作的獅子、荷花、花生等體裁的作品深受市場追捧,他的這一轉向大大拓展了核雕的藝術創作空間,同時也提升了自已的核雕創作技藝。

五十載磨一刃,雕核人成大師——記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大師宋水官

文革結束後,傳統體裁迴歸市場,宋水官在創作新品的同時,也將傳統體裁玩出了新高度。他歷時一個多月創作的《乘風破浪》雖取材於傳統題材"核舟"。但其細膩程度令人驚歎不已。這條小舟上共有八扇芝麻大小的窗戶,用牙籤輕挑,小窗即可開關自如,每個小窗裡還坐著4個人,其人一人還在探頭朝外張望。細細數來,一條小舟上竟然有23個人物,令人驚歎不已。要知道,我們在中學課本中所見那篇明朝魏學洢《核舟記》中所刻人物也只不過七、八人!宋水官還給這枚作品起了一個頗具時代特色的名字“乘風破浪”。他說:“改革開放後,我們偉大的祖國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也面臨新的發展機遇,我給它起這個名字也是寓意新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克服重重困難,乘風破浪去創造新的輝煌,爭取更大的勝利!”2009年10月,這件作品在第九屆中國民間文藝最高獎一舉奪得最高獎“山花獎”。說起這次獲獎,還有一個小插曲。由於這件作品長度僅有4.5釐米,相對石雕、根雕等大件作品來說顯得‘微不足道’。“這麼小的東西不登大雅之堂,怎麼能參加大獎評選呢?”初審時有一位評委對此提出質疑。“古時王公貴族、文人墨客都視核雕為珍寶,愛不釋手,怎麼能說是不登大雅之堂呢?”向來能言善辯的宋水官以核雕的歷史與技藝特色據理力爭,最終使這件作品通過初評,並一舉奪得山花獎。當然,《乘風破浪》之所以能得獎,關鍵也是在於它高超的雕刻技藝。繼這次獲獎後,《乘風破浪》還在首屆東方工藝美術之都博覽會獲“迎春花獎”, 在迎奧運首屆中國農民藝術展獲“奇品獎”。

五十載磨一刃,雕核人成大師——記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大師宋水官

一枚小小的核雕竟然獲得民間藝術最高獎“山花獎”,宋水官作品乘風破浪獲獎後立即引起轟動。要知道,兩年一次民間藝術最高獎評選,每次只能評出35件山花獎作品。難怪一位評委當即對宋水官表示祝賀說:“宋老師,你的核雕作品獲得山花獎可算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其實,這位評委只說對了一半。自宋水官開核雕山花獎先河後,後來又有兩位核雕藝人的作品榮獲“山花獎”。

五十載磨一刃,雕核人成大師——記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大師宋水官

宋水官尤以羅漢像等吉祥圖案見長,雕刻細巧精緻,個個栩栩如生, 作品在鑑賞和收藏之外,更兼有祈福、辟邪的美好意義。如今,宋水官建立了“宋水官雕刻工作室”,命名為:宋氏核雕坊;其核雕作品受到了各方的高度關注。 《乘風破浪》在首屆東方工藝美術之都博覽會獲“迎春花獎”,在迎奧運首屆中國農民藝術展獲“奇品獎”;《十八大羅漢》、《核舟》在中華藝術品收藏博覽會獲“金獎”;《龍騰奧運》在第四屆中國民間工藝品博覽會獲“金獎”;《後繼有人》在首屆中國集美民間工藝精品博覽會獲“金獎”,在中國收藏藝術精品博覽會獲“優秀收藏品”,《蘇州園林》在第十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獲“金獎”。

五十載磨一刃,雕核人成大師——記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大師宋水官

核雕把玩玩家玩的就是一種情趣,越是稀少難尋的東西,就越感興趣。由於現在宋水官年齡漸高,做東西的要求也特別的高,每個作品都要構思很久,然後再精雕細琢。由於他的橄欖核全部都是靠手工磨製,非常費時費力,一天也磨不了幾顆。正因為如此,想玩宋水官橄欖手串的朋友,恐怕要花大價錢了,不過無論收藏價值還是藝術價值,都是很高的。

五十載磨一刃,雕核人成大師——記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大師宋水官

民間傳統工藝一定要後繼有人,要有傳人。宋水官在五十一年的核雕生涯中,培養傳授了一批又一批徒弟,正是在他的帶動下,蘇州核雕村的核雕工藝品的發展才會如此的紅火。這些年來,宋水官的女兒宋梅英的手藝也是越來越精進,可以說是“女承父業”,甚至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趨勢。他們父女倆共同創作的核雕作品《後繼有人》不僅具有傳承寓意、象徵我國民間橄欖核雕藝術後繼有人,而且見證了父女兩個時代的藝術構想間的矛盾與兼容,從作品的製作工藝上看,用刀果敢富有力度,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既有傳統的印痕同時又具有時代的元素,以及與大眾審美的呼應。

五十載磨一刃,雕核人成大師——記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大師宋水官

一種民間工藝的發揚和傳承,光靠幾個人是不行的;一定要成規模,有品牌。宋水官大師致力舟山核雕的傳承發展,注重舟山核雕的品牌打造。一是引領舟山村民從事核雕產業,為核雕事業承上啟下奠定基礎,特別是核雕低谷時期還能始終堅守在核雕陣地上,帶領大家與時俱進,大膽創新,如他設計製作的《福娃》、《蘇州園林》等等都是與現實接軌的作品;宋水官非常善借媒體之力,積極聯繫中國工藝美術雜誌、中國文化產業雜誌、工藝美術報、蘇州日報、姑蘇晚報、蘇州收藏報、中央電視臺、江蘇電視臺、蘇州電視臺等新聞媒體報道舟山核雕,為打造品牌“先聲奪人”。

五十載磨一刃,雕核人成大師——記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大師宋水官

宋水官帶動大家大膽走上全國各省、市宣傳活動及展覽會、展示會的舞臺,推廣核雕技藝在業內的知名度,2011年3月他率領12位核雕藝人去北京參加蘇州非物質遺產《緙絲-核雕》晉京展;宋水官積極參與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等國家知名藝術團體活動,處處注意提升核雕品牌價值。如今舟山村的核雕事業如日中天正在蓬勃興起,解決了當地失地農民的就業問題,並創造了年超三億的經濟價值。

五十載磨一刃,雕核人成大師——記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大師宋水官

舟山核雕之於底蘊深厚的“香山幫”技藝,猶如煙波浩渺太湖上的一顆閃亮明珠,宋水官大師用精湛的技藝雕琢出超越傳統的精品,用五十多年的汗水打磨出核雕如琥珀般的瑩潤剔透,和舟山人一道乘著“核舟”揚帆前行,實現了規模和效益的雙豐收,也贏得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以及業內人士和廣大消費者的信賴與廣泛讚譽。

五十載磨一刃,雕核人成大師——記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大師宋水官

作者鏈接

周存玉,國家一級美術師、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協會常務理事、中國非遺傳承人產業基地藝術總監、世界技能大賽石雕項目中國賽區專家評委、中國人民大學國家藝術基金項目簽約教師(教授)。主要從事書畫、雕塑、陶藝的創作,是一位跨界藝術家。

趙毅:人民日報-人民論壇記者、詩人、畫家、文藝評論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