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改革開放40周年·百姓口述史⑦|從補丁衣到時尚服裝

講述者:英姨母女

職業:退休工人(英姨)、企業職工(曉華)


從“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到隨著季節、時尚的變化添置新衣。改革開放40年來,人們衣著的款式、風格、購物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百姓家中的衣櫥裡也折射著時代潮流的變遷。


“我們以前穿的衣服很簡單,一年到頭只有春節才有機會穿新衣服,也沒有什麼款式可言。”說起衣著潮流的變遷,出生於上世紀50年代的英姨感嘆地說。


英姨說,家裡的兄弟姐妹多,有兩個弟弟和一個妹妹。小時候家中的衣服幾乎都不分男女,一年也就是買一次新衣服,姐姐不合穿後就給弟弟妹妹,破了的地方就打上補丁,所以衣服經常是補丁摞補丁。“那時候大多數衣服的樣式也不分男女,家中的衣服都是不合穿了,就傳給小的穿,買上一件新衣服的時候,都不捨得穿,生怕會把它弄髒。”英姨說,1963年,她爸爸把家裡好幾年攢下來的積蓄買了一臺縫紉機,開始做衣服,縫補衣服作為家中收入的經濟來源,而她也是從那個時候起,跟著爸爸學得了一手好的縫紉技術。“那個時候經常都有人買了布之後就拿給我爸爸做衣服,剪出來沒有用的布,我就一塊一塊地收集起來,等爸爸閒下來了,就教我裁剪和使用縫紉機。弟弟妹妹小時候穿的衣服很多都是我用剩布做出來的。”英姨說。


到了1975年,英姨結婚育有孩子之後,孩子的衣服很多也是她親手做的,但依然是比較單一。直到改革開放以後,市民的著裝風格由單一逐漸走向多元化。英姨的女兒曉華出生在1980年,她告訴記者,她有兩個哥哥,小時候雖然穿過哥哥的衣服,但上小學之後,就不再穿哥哥們不合穿的衣服了。“記得剛上小學的時候,我就強烈要求媽媽給我買一件小花裙,當時穿著裙子,高興得都捨不得脫下來。”曉華說,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街頭出現了各種衣料和不同款式的服裝,服裝店也漸漸多了起來,各種新潮服裝琳琅滿目。“在1996年初中畢業的時候,雲浮的街上都有很多的服裝店,當時我和同學在中心市場二樓的服裝區逛了一個上午,這家挑完到那家,直到挑到合適自己的,可開心了。”曉華說。


如今,各個品牌專賣店、加盟店、服裝專營店紛紛進駐商場,服裝材質、款式、風格種類不斷被細化,出現了正裝、晚裝、禮服、唐裝、休閒裝、運動裝、家居服等類別。復古風、蘿莉風、職業風、民族風、日韓風等各類風格服裝出現在櫥窗裡。市民在穿衣打扮上更加註重品位,每月的服裝支出成了家庭支出的一部分。在曉華家裡,家人的衣櫃就掛滿了各種各樣的T恤、襯衫、夾克衫、九分褲、羽絨服、運動服等服裝,從幾十元到幾百元,甚至上千元的服裝都有,顏色從深到淺,款式從長到短。“現在生活條件好了,買衣服方便多了,平時只要有需求都可以到商場或網上選購。”曉華說,進入了新時代,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市民的生活節奏逐漸加快,購買力也在不斷提升,早已摒棄了從前扯布做衣的習慣,大多以購買成衣為主。而且,市民對穿著越來越追求個性,穿著成為了體現自身氣質、品位和態度的一種表現。“現在時代不一樣了,市民的思想觀念也在多元變化,很多人都在追趕潮流,我的孩子上中學了,衣服都是他自己網購的,他在網上看好了,就讓我們幫他購買。”曉華說。



雲浮融媒中心

記者:遊思明

值班主任:陸致彤

值班總編:盧利文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