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导”危机:国际社会不能等闲视之

【欧洲时报】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时,有人以为标志着美国停止在全球充当霸主的新时代也许开始了,因为他打的“美国第一”旗号被解读为美国将从诸多国际承诺中抽身,专注于国内事务,世界可望能过上几天太平日子。时至今日,许多人不得不承认当时大大误读了特朗普的“抽身”,无论是美国退出伊核协议还是撕毁多边贸易协议挑起贸易战,他推行的无疑是以退为进的策略,其结果是不断搅乱世界,而且乱局正在迅速向失控的方向演变。最新的例子是特朗普宣布美国将退出《中导条约》,此举难免引发新一轮军备竞赛,使今天的世界变得更加危险。

《中导条约》全称《苏联和美国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于1987年由美苏两国领导人签署。条约规定两国不再保有、生产或试验射程在500公里至5500公里的陆基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这是两个超级大国在冷战后期达成的一个重要协议,既符合当时双方的实际情况,即苏联已经不具备与美国继续军备竞赛的实力、而美国则面临西欧舆论要求撤除导弹的巨大压力,同时也符合时代的潮流,在条约生效后,美苏(及后来的美俄)在一定时期内表现出裁军的姿态,销毁了近2700枚中程导弹。可惜好景不长,因为美国的霸权观念根深蒂固,2002年美国政府单方面宣布退出《反导条约》(指远程导弹),一是担心俄罗斯东山再起,二是自以为有能力在各方面都保持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此后,美国指责俄国部署9M729型陆基巡航导弹,违反了中导条约的规定(俄方称这种导弹航程不超过500公里,而美方坚持说它可以超过2000公里),而俄国则指责美国在欧亚(土耳其、罗马尼亚和日本)部署的陆基“宙斯盾”反导系统实际上完全可以用作进攻武器,因为所谓的“宙斯盾”反导系统,采用的是多用途发射装置,既可以发射拦截弹,也可以发射射程超过2000公里的巡航导弹,美国有的是陆基、海基、空基(后两种不在“中导条约”范围之内)打击能力,对俄罗斯构成了实实在在的中导威胁,而从第三者的角度来看,说美国受到俄国的中导威胁则难以成立,因为中程导弹从欧洲打不到美国。

尽管如此,特朗普仍然强调美国受到了威胁,而且他在解释退出《中导条约》的意图时,毫不讳言这是一箭双雕的策略,即俄国和中国都对美国构成了威胁,因为他宣称俄国违反了条约,而中国根本不受条约的约束,因此美国不愿再受条约束缚,而要重新放手发展导弹。这种说法几近荒诞,因为无论是俄国还是中国的中导都飞不到美国,他强调的俄、中威胁无非是指欧洲和亚洲。被无端扯进中导风波的中国表态相对比较节制,明确表示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讹诈;而俄国的反应既让人担心,又在意料之中。普京表示,美国指责俄违反《中导条约》只是为美国退出该条约寻找借口,美国从没有提供俄违反条约的证据,反而是美国在不断违反条约,比如在罗马尼亚部署反导系统、使用攻击性无人机等。他宣称,俄将针对性回应美国退出《中导条约》。言下之意非常明确,美国扬言要放手发展导弹,俄方无法坐视。考虑到特朗普已经兑现了许多人原以为他不可能实施的承诺,比如退出气候协议、伊核协议等等,一场新的核军备竞赛恐怕难以避免。

面对这场新的危机,首当其冲的欧洲人无法领特朗普所谓抑制俄国、保护欧洲之情,无论是欧盟还是德国、法国等欧陆大国都明确反对重新挑起军备竞赛的举动,德国外长直截了当地表示,处在俄罗斯导弹射程之内的是欧洲人,而非美国人,特朗普的决定“给欧洲带来难题”;法方呼吁各方避免做出任何单边主义的仓促决定,以免危及欧洲安全以及战略稳定;英国方面也担心美国的决定可能造成30年来核武控制方面最严重的危机。法国总统马克龙为此与特朗普进行电话会谈,明确表示欧美应设法使俄罗斯遵守条约的条款,同时讨论推动其他核大国签署该条约的可能性。在危机四伏的今日世界,马克龙的表述代表了清醒、理智的立场,但鉴于近两年来的经验,许多人对特朗普能否作出同样理智的回应不抱幻想。

在特朗普破坏伊核协议、激化中东危机之际,在美国不断撕毁多边协议、挑起贸易战之际,世界已经陷入日益动荡的危险,恐怕难以承受大规模军备竞赛引发的新危机造成的冲击。国际社会对此须有清醒认识的同时,应付诸行动,共同反对新冷战思维,共同对抗新冷战时代的来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