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名人:革命烈士池耕襄

池氏網推薦語:

池氏兒女成千上萬,分別從井岡山、溫州、古田、寧化、遵義、陽泉、巴中等地參加紅軍,奔赴抗日前線,投入到解放戰爭,絕大多數都犧牲在革命的路上,成為了無名英雄!

能夠留下姓名,且被記載其事蹟的革命先烈,少之又少!

能夠從槍林彈雨中走出來,迎來新中國、建設新中國的更少;

……

今天我們隆重推出一位早期革命者——池耕襄!希望各位池氏宗親能夠記住其平凡而又光輝的事蹟!



池氏名人:革命烈士池耕襄

池耕襄烈士遺像



池耕襄(1905—1928),又名池楷,字菊莊,化名史學章,浙江崇德石灣(今桐鄉石門鎮)東高橋下塘人。

少年喪母,與繼母及其子共同生活,性格剛強而時感孤獨。小學畢業後,曾入嘉興的省立第二中學和湖州海島教會學堂讀書,都沒有畢業。愛好文學,常閱讀《小說月報》、《新青年》等書刊,接受進步思想。

1925年初,與李愷良、陳丹池、魏蓮初友善,經常在一起吟詩作文,研討時事。

曾多次投稿嘉興《秀水花》雜誌,其中《蘇聯的社會主義和布爾什維克》一文重點介紹蘇聯十月革命。又自辦《吟嘯月刊》,因經費不敷,出3期後停刊。

是年秋,進上海大夏大學文學系攻讀。時北伐戰爭和工農革命運動蓬勃興起,耕襄即離校投身革命鬥爭。

1926年秋,加入國民黨(左派),同年冬參加中國共產黨。年底,受上海黨組織指派回浙江,經中共杭州地委調回家鄉石灣鎮,領導開展工農運動,迎接北伐軍。

回石灣後,發展陳丹池等入黨;又與黨員張蘭接上關係,組建中共石灣黨組織。同時以國民黨黨員公開身份,成立國民黨(左派)崇德縣第二區黨部,任常務委員;後又兼任商會會長。帶領中共黨員深入工農群眾,宣傳反帝反封建。在鎮上,組建新工會,開展革命工作,以爭取提高工資;在農村,組織農民協會,進行減租減息,鬥爭土豪劣紳。影響所及,附近鄉間之土豪劣紳聞風潛逃。

1927年4.12反革命政變後,國民黨浙江省黨部下令通緝池耕襄、陳丹池、張蘭3人。耕襄逃往上海,受黨指派去店員總工會工作。

1927年8月,去蘇北從事兵運。

1927年10月,中共杭州支部工作指導委員會遭破壞,書記宋侃夫被捕,耕襄受命返浙重建中共杭州縣委。

1927年,選定羊壩頭趙衙弄11號作秘密聯絡機關,著手恢復黨組織,發展黨員,相繼建立中共江干、拱墅兩區委。又去蕭山縣西興農村發動農民,計劃於次年1月舉行暴動,促成杭城四郊農民大起義。是月,組織“飛行暴動”,張貼標語,以慶祝蘇聯十月革命。時杭城內外處於暴動之中,中共省委機關在杭州無法立足,遷往寧波。

1927年12月10日,參加縣委在西湖飯店開會時,秘密聯絡點遭國民黨武裝偵察隊破壞,陳丹池(化名鄭桐)、周勖哉夫婦和耕襄等12人先後被捕。囚於浙江陸軍監獄。屢遭刑訊,堅貞不屈。並寫信給朋友說:“每一個做社會解放運動者,牢獄之災,在所難免……我願有意識地死,不願無意識地生。”

在獄中,耕襄受盡酷刑,刻詩於獄中牆上:“碧血渲染處,紅花照眼明。錢塘潮不盡,吾輩豈無人。”用以表明共產黨人革命必勝之信念和視死如歸之決心。

1928年1月20日,被秘密處死於杭州陸軍監獄刑場,另有6名共產黨員同時就義。耕襄雖遍體鱗傷,臨刑前猶昂首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

無名詩


碧血渲染處①②,

紅花照眼心,

錢塘潮不盡,

吾輩豈無人。

①碧血:指為正義事業而流的血。

②渲染:圖畫的一種畫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塗抹畫面,以加強藝術效果。

革命自有後來人

詩一開始,就寫出了一個共產黨人的大無畏的英雄氣概。“碧血渲染處”,作者身臨生死考驗,面無懼色,而是早已做好了準備,願有意識地死,用自己的熱血來描繪人民解放,社會前進的壯麗畫面。

第二句是說,在這幅畫面中,鮮血塗抹成了紅花;它射放紅色的光,映照在作者的眼裡和心中。一個“照”宇,把作者的人生追求和精神世界映得透亮。

上聯表現了作者“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思想感情,也是作者和無數共產黨人堅貞氣節和崇高精神的真實寫照。

後兩句抒發了革命者是殺不盡的和革命事業必勝的豪情壯志。‘錢塘潮不盡,吾輩豈無人”,儘管“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及其後無數共產黨人拋頭顱、灑熱血,但是作者相信革命潮流如同著名的錢塘潮一般,萬馬奔騰,洶湧向前。作者憑藉敏銳的政治觀察力,看到革命者掩埋了戰友,擦乾了血跡,前仆後繼,英勇不屈,堅信革命隊伍會更加壯大。

這首無題詩風格明朗、豪邁。作者面對死亡,毫無畏懼,是因為他從投身革命起,對坐牢殺頭早有準備。正如他所說“是意料之中”的事情,自然“也不以死為悲哀”,這樣昂揚的精神在整首詩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其次,深刻的思想,強烈的感情,通過生動的比喻描繪出來,使讀者易於理解和接受。如“紅花”喻作革命事業,“錢塘潮”喻作革命隊伍,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在這些具體的視覺形象中得到藝術傳達,從而增強了這首五絕的感染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