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振君:母逝三載祭

池氏網推薦語: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唐·杜牧

山東萊蕪池振君宗親對離世三年的母親所寫的祭文,文筆流暢,感人至深。現刊發出來,以此表達我們池氏家族對已逝親人的深情追憶。清明在即,讓我們寄託深深的哀思,願池氏先人們地下安息。


池振君:母逝三載祭

我的母親——極為普通的中國農家婦女

母逝三載祭

泰沂蒼蒼,汶水泱泱。念及慈母,淚又兩行。乙未孟春二月廿四日慈母仙逝,邇來三載,故為文以祭。

承古訓:為人子,生前盡孝,人老哭墳。然身處追名逐利之世,豈容效古仁人三載守孝之舉歟?嘆古禮之殆盡,惜孝風之不存。良可慨矣!

別母三載,常自嗟嘆。流年易過,悽日難熬。縱享百歲常恨短,永別三載嫌夜長。晝則淚溼青衫,夢後哀思浸枕。常念慈母雖有一女七子之盛,而無子女盡孝之福也!

概將遠行,有天兆乎?母辭是日,恰大姐歸省。遵母之意,舅家表兄及眾兄弟雲集小飲。酉時初許,慈母端坐榻上,毫無病痛之容。然時辰未半,無疾而終。雖盡醫力急救,終未接母還陽。吾母常言:今生當自理,不為兒女之贅。豈料一語成讖矣!

母別翌日恭辦喪禮,雖清明已逾七日,草木華髮,不意氣溫驟降,雨雪交加。松柏嗚咽,天地含悲。然祭拜賓朋鄉鄰之眾,概吾村古來尚無先例。由是當知慈母德之高望之眾也。

聖賢悲秋,餘獨春愁。舊曆三月初五日,乃慈父之祭,比之於母僅旬餘日。年年芳草綠,歲歲杏花白。老屋敝瓦土牆,房頂生草。椿樹依舊撒香,棗花伴春零落。生時臥具櫥櫃依在,二老永無歸期。音容宛在,斯人已訣。豈無悲春之情,傷春之意?

池振君:母逝三載祭

1992年冬天,父母合影,時年母親六十三歲,父親六十二歲

慈母常以幼之境遇教誨兒孫,自述幼時家貧如洗,年方二八嫁於吾父。是時曾祖母攜祖父、三祖父人等居於山洞之中,概因田作之便,或避戰之亂焉。慈母嘗雲一事,迄今縈耳。抗戰之時,日寇入侵,外祖父母攜眷隨闔村老幼連夜遁于山谷,唯一老嫗癱臥在床,慘遭暴虐棄之於野。母言此事,常懷恨倭之心,興華之志。

蓋民國三十六年,國軍常擾。舉家常匿糧於洞,人遁於谷。偶有一日,二國軍攜槍而至,吾母遁逃,途遇一劉姓長者,呼之逃匿。彼長者耳疾,聽未果,須臾斃命。幸祖父藏身於巨石之下,以手示母,吾母方得匿身之所,終逃一劫。嗚呼!慈母一生幾死者數矣,然無疾而終,享年八十有六亦為幸矣!

嗚呼吾母,命多舛兮,嗚呼吾母,無以報兮!日月盈昃,尚得見兮,可憐吾母,終不逢兮!

池振君:母逝三載祭

母親80大壽單人照

吾母高風,首推孝道。

昔聞民國卅三年(民國33年,即公元1944年)之二月二十二日,祖母遺有三女四子含恨九泉,斯時四叔父尚幼,嗷嗷待哺。然我池門命運多舛,伯父及三叔父英年早逝,未曾遺宗。吾母年方二八,承此家業實非易也。祖父秉性暴戾,子女無論男女長幼常加撻罰。然吾母以怨報德,極盡孝道。餘幼家貧如洗,九口之家吃糠咽菜,祖父不以吾家貧為念,專食麥面,酒肉不絕。吾母常於天未亮之時步行數里為祖父做餐,待其酒酣食訖,方得歸家。及至日中乃為祖父備茶,未曾耽誤分秒,長年累月亦復如是。祖父肝疾病危,吾母不便守候,遂令吾眾兄等日夜守護不離左右,餵食排溺未敢怠慢。祖父享年八十有四,彼時當為高壽之人,蓋因父母及叔父之孝也。祖父臨終嘗言於兄曰:汝母孝也,吾之將死,常感有愧汝母!蓋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歟?

吾母孝行堪為表率,德澤後世。今之不敬父母者,兄弟不睦者數矣!然承父母之恩澤,吾雖有兄弟七人之盛,卻少有紛爭,更無不孝之舉。何也?知父母之不易報養育之恩也。

池振君:母逝三載祭

母親80大壽全家福

吾母高風,次推勤謹。

慈母一生奔波勞頓,備受煎熬。少而乞討,壯而持家,老而多憂。其屬相為馬,常自嗟嘆:此生似馬,不得歇焉。餘幼無知,冬夏輪迴,未嘗見得父母何時而寐,何時而興。餘常有疑:吾父吾母豈無覺乎?

池振君:母逝三載祭

2008年春,正在做家務的母親,停下來的照片

兄弟之眾食為天。慈母常為舉家三餐而愁。大姐遠嫁,更無女子,吃穿用度全賴慈母一身擔當,況柴米油鹽捉襟見肘俱不豐盈乎?慈母大半人生為衣食奔波,披星戴月推碾倒磨,殆其年邁而腰痛背弓,關節浮腫,右臂因殘屈不可伸。皆因勞損過甚也。吾兄弟七人,悉數讀書,所食煎餅堪比樓高。娶妻生子,均立門戶,皆含慈母之血之淚,飽蘸慈母無私之愛。

池振君:母逝三載祭

2012年秋天,八十三歲不輟勞作,和上海的弟妹一起到果園摘山楂。如今,照片上兩位老人都已過世。

嗚呼吾母,勞苦一生。養育之恩,蓋莫大焉。養育之恩,何以為報?殆至兒等老死時,難忘慈母養育恩!

嗚呼!唯見慈母勞頓苦,何曾見母榻上眠?此生唯見母長睡,豈料一睡不復醒?

池振君:母逝三載祭

1989年,外祖母去世,按山東風俗,母親穿的孝服照

吾母高風,三推仁愛。

慈母風雨人生八十餘載,閱人無數矣。然皆慈悲為懷以誠相待,熱情好客廣結善緣。嘗聞昔時家宅頗小,又居南房。彼時尚無家電,煤油點燈。然眾多鄰里逢晚必集聚吾宅侃述故事(此俗稱之為拉呱),日晚星高,不忍離去。常因聽者甚眾,房內擁擠不堪,無奈有客盤坐火炕之上。吾父吾母好客如是。村中老少長幼悉有交往,及至慈母八十高齡,詣居侃談之鄰里往來不絕。

吾家人口甚眾,睡眠無所。吾父以秸稈鋪之於地,兄弟數人蝸居而眠。某年之春,聞知一智障孩童日暮而無居處,慈母遂令邀其至家,與眾兄同食同宿,凡七日有餘。此童乃沂源縣鹿角山之人,乳名迎春。直至迎春家人覓其蹤喚其歸家,吾母方得心安。昔者常有沂水、蒙陰等地村婦買頭髮為生,日暮之時身無以託,慈母不嫌其齪,留之以宿,待之以餐,視同家人。慈母善行廣傳沂蒙,後繼來者,均覓吾村吾家借宿。如是善行,不勝枚舉。

吾母雖不識丁,卻常憂天下。聽聞災害禍端,常夜不能寐,食不得安。故我等見諸憂事悉不敢言。甲午之春(公曆二零一四年三月八日),馬來西亞國馬航失事,吾母常自悲慼,祈禱平安。

然馬航失事四載,杳無蹤跡,而吾母已含恨九泉矣!

慈母仁愛,傳至子孫。吾池門家族均樂善好施,善待眾生。如此善舉定當傳諸後人。

吾母高風,四推盡責。

慈母相夫教子恪守婦道,夙興夜寐勤儉持家,堪稱楷模。縱其一生做餐無數,然就餐之桌,鮮有造次。常侍他人餐畢,方食殘羹冷炙而毫無怨也。其侍父如是,侍夫如是,侍子如是。吾等常勸母同餐,甚或怒而喝之,然慈母積習無改。慈母常患腸疾,概由是而患也。

吾母年邁宜當頤養天年,然獨立自強,自食其力,不做兒女之贅,況家族之大,萬事紛擾,常令慈母寢不得安。五嫂早逝,子京豪尚幼,五兄勞頓常顧不暇,慈母遂擔撫養之責。一日三餐,行起坐臥悉心照料。吾母辭世,京豪無以為靠,實堪憐也!愚不孝,拮据度日,常令母掛牽。不意近年賤內生疾,體弱難支,慈母常奔波兩處,代為看護。八旬老母呵護媳孫,如此大德,無以為報。

池振君:母逝三載祭

含辛茹苦帶孫子,1999年,時年70歲

七子之盛,未曾供養。慨已遠行,空留餘憾。欲養不待,相絕何急?未盡寸草心,報得春暉意。慈母駕鶴去,空留兒孫悲。桃花流水杳然去,不孝餘恨萬古長!

嗚呼吾母,已別三載。三載易過,思念無期。天高地闊,音容長存。兒女跪奉,天堂有音!

不孝之六子(池)振君泣書

時在戊戌春二月中旬


池振君:母逝三載祭

七十年代,母親與我和七弟合影

池振君:母逝三載祭

2009年,母親與我和七弟合影

池振君:母逝三載祭

2009年母親與孫子輩合影

池振君:母逝三載祭

1996年臘月初五日與女兒(前排右一)和兒媳合影


編後語:

母親——是神聖的!中國千千萬萬默默無聞、無私奉獻一生的眾多母親!

沒有您們的無私奉獻和默默無聞的付出,就沒有中國淵源流長的文化和燦爛的歷史!

謹以此文獻給所有遠去的母親!母親,您們永遠活在兒女的心中!

池振君:母逝三載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