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5年北京超一線城市,廊坊區域扮演什麼角色,你絕對想不到

都市圈化是中國城鎮化的新階段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人口向大城市集聚的態勢是持續的。英國的一些小城市,包括5萬人、10萬人的城市,都面臨一個共同的趨勢——人口減少。很多孩子從初中就開始離開小城鎮,出去到好的高中讀書,讀完書還會回去麼?當然不會,因為缺少工作崗位。那麼中國,經歷了世界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歷時40年,7億多人來到城市,每年還有1000多萬人進入城市,未來還有2到3億人要進入城市,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看到了一個非常顯著的趨勢,就是人口向城市集中,向更高能級、更高等級的城市集中。

在城市擴大的過程中,政府提出了推動城市群的發展,截至目前,共提出過19個城市群,也制定了一系列的規劃,現在以城市群為載體的空間格局基本形成,我們稱之為新城鎮化空間格局演變的2.0。在城市大型化,城市群發展的同時,都市圈化成為新特徵。

1. 核心城市的發展之後,要素流動突破了行政邊際,比如在河北居住的人口在北京工作,這種情況普遍出現;

2. 中心城區的人口外溢,外圈層人口增長率明顯高於核心區;

3.除中心城區外,形成了很多節點城市,在都市圈的外圍,出現了很多新城;

4. 傳統的縣域經濟已經脫離了原行政區劃,向都市圈經濟轉型,最重要的證據就是房地產價格。比如北京都市圈的大廠,房價高於省會城市石家莊和廊坊市區;比如上海都市圈嘉善縣,地產價格是高於嘉興市的,是高於很多省會城市的;比如南京都市圈的來安汊河鎮,房價遠高於滁州市區。在都市圈周邊的一些傳統農業區域,已經突破了原來的自己的行政區,與都市圈核心區聯動發展。

5. 產業增長呈價值鏈模式分式,製造環節向外圈層轉移。

6. 在都市圈發展的同時,一些高功能級的都市圈,在向更高水平的都市連綿區演進。各個等級的城市之間,聯繫加強,形成了都市連綿區,比如洛杉磯地區。

從以上6各方面可以看出,都市化進入到一個新的階段,都市圈在加速成長,加速壯大,這是城鎮化的新的階段。

都市圈,就是依託於一個特大城市,與特大城市周邊的中小城鎮,共同形成的一個高度融合的網絡狀城鎮體系。由五個基本要素,第一個要素是一個強大的核,即人口集聚、經濟發達的特大城市的中心區,是都市圈的核心依託;第二個要素是一個延展的軸,以交通廊道為載體、鏈接中心區和周邊中小城鎮的發展軸線,構成了都市圈發展的主動脈;第三個要素是輻射的圈,中心區輻射帶動周邊城鎮所構成的圈層區域,是支撐核心城市發展的廣闊福地,可以利用大數據手段進行範圍劃分;第四個要素是關鍵的點,即都市圈發展腹地中起到關鍵支撐作用的節點城市,構成了都市圈的新增長極;最後一個要素是緊密的網,都市圈各城市間存在密切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等要素聯繫網絡。都市圈是一個城鎮的空間佈局體系。

都市圈發展的國際案例及啟示

全球也是這樣,人口向大城市集中。在全球城市變大的過程中,中國的貢獻大概佔三分之一。城市群成為世界城市化的主流形態。在全球範圍來看,有5大世界級都市圈,是世界都市圈的典範。

1. 都市圈的空間範圍

都市圈的空間基本穩定在一定範圍,國際上,東京都市圈在1.3萬平方千米,紐約都市圈在1.7萬平方千米。所以都市圈範圍不能太大,還要有密度和質量。我們用1小時等值圈,對中國的都市圈進行了排位。

2. 都市圈的發展半徑

東京都市圈在1920年-2000年期間,都市圈發展半徑從15km增長到50km。2015年,整個東京通勤通學人口達310萬,90%以上集中在都市圈範圍內,所以東京電車上睡覺的人很多。我們對北京通勤做了研究,最遠的10%的通勤人口,單程通勤距離大約40km。通過1小時等時圈分佈圖發現,北京和上海目前的都市圈半徑在30km左右,外圍聯繫還較弱。

3. 都市圈的城鎮體系

東京都市圈內5-20萬人口規模的城市有84個,上海有9個,北京有8個;東京都市圈內20-50萬人口規模的城市有19個,上海有10個,北京有6個;東京都市圈內50萬人口至100萬的城市共5個,上海有4個,北京則有3;東京都市圈內100萬規模以上的城市共個3,上海是2個,北京有1個。對比看出,我國都市圈規模體系發展不合理。核心城市外圍缺乏大型副中心、綜合產業型城市、邊緣衛星城等不同功能的節點城市。中國最典型的模式就是攤大餅模式,最突出的問題就是節點城市發展不充分。

4. 都市圈的交通設施

北京的軌道交通發展,跟東京存在巨大差距。東京61.7%的人乘坐軌道交通上班,在北京只有15.5%,存在著非常大的落差。所以,綠色交通模式,在中國的都市圈內,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同時,中國的跨城交通體系也亟待完善,儘管我們修了一些城際鐵路,但是我們在城市跟遠郊和近郊的軌道交通聯絡上,是嚴重不足的。以北京為例,現在有兩條城郊鐵路,一條到通州,一條到延慶,共長82km,而東京的城郊鐵路共長2013km,倫敦是3142km。

5. 都市圈的發展落差

都市圈有核心區、城市圈、都市圈三個圈層,在三個圈層中,存在巨大的發展落差。比如京津冀協同發展應該解決的問題是河北這個短板,如果不補齊河北這個短板,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目標難以實現,因此,發展都市圈是解決區域落差的重要途徑。

6. 都市圈的人口增長與流動

北京、上海都宣佈了自己人口的遠期目標,也多次提出了減人的目標,包括減少開發面積的目標,這樣的目標未來會怎麼樣呢?過去很多年都有政府的約束性規劃,我們最後看見的結果是什麼呢?是規劃難以擋住人口向都市圈集中,深圳規劃更是如此,每次的規劃是將前面的發展納進來,因為發展太快了。我們發現,中心城區圈層,人口的密度很難增長,如果未來北京都市圈的人口會增長,外部圈層將會是主要的承載地。

7. 都市圈的產業格局

在都市圈內,產業格局總體將呈現“三二一”的逆序分佈,比如東京核心城區第三產業佔比88.7%,第二圈佔比76.2%,最外層佔比61.2%。中國也是這樣的規律,北京核心城區第三產業佔比90.2%,第二圈佔比50.5%,最外層佔比43.8%;上海核心城區第三產業佔比84%,第二圈佔比74.6%,最外層佔比71.6%。總體趨勢是都市圈產業按附加值圈層式梯度外拓,高端環節在核心區域,低端環節在外層區域。

通過對發達國家和我國都市圈發展進行簡單梳理,我們發現,發達國家的都市圈發展,在人口管理、城市規劃、公共交通、城鎮體系和公共資源配置方面,給我們提供了很多新的啟示。我也相信,未來中國都市圈發展會更加健康。

都市圈是中國提振內需重要抓手

大家現在都在看經濟走勢,看中國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對沖中國的經濟下滑。我們認為,都市圈在擴大內需的過程當中,可以有重要的擔當。看全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與都市圈密切相關的投資佔整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的57%;在57%的投資中,有44%是都市圈範圍內。從這個意義來說,四分之一的城鎮投資是跟都市圈的投資直接相關的,所以投資中優先發揮效益的,規模增益最大的,肯定都是在都市圈範圍內。

都市圈是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平臺,紐約和東京是國際都市圈發展的第一梯隊,中國的廣州和上海,已經達到國際上發展的第二梯隊。未來,我們預測中國將會有3-4個都市圈進入第一梯隊,10個左右進入第二梯隊,還會有更多的在第三梯隊,中國都市圈的體量和規模,將在世界上佔據重要地位。未來無論從創新、上市公司數量、資金存量、資本交易等各個維度去看,都市圈都將成為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平臺。

中國都市圈和世界範圍內相比,還存在許多差距。城鎮的空間佈局上,核心城市區密度高,但在周邊微中心和新城新區的建設,從體系、規模、合理性以及建設的模式上,需要進行突破,微中心建設具有重大機遇;在交通站點周圍,發掘發展潛力,將空間佈局規劃與交通站點規劃相匹配,綜合交通體系發展潛力巨大;都市圈產業佈局不斷重構,將帶來巨大的投資增量;都市圈外層的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也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因此,我們認為,都市圈發展應該上升到國家城鎮化的空間戰略總佈局。

針對上述問題,國家也在加快推進都市圈發展,正在研究出臺都市圈發展規劃與政策指引,也在探索從行政區經濟到都市圈經濟,推動以站城一體為重點的TOD開發模式,鼓勵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到都市圈的發展當中,來推動更多的社會公共資源向都市圈區域擴展。

新階段中國都市圈發展初步展望

2035年,中國將誕生一批世界級都市圈。4-5個能超過4000萬人口,1萬億美元的都市圈;也會出現10個左右超過2000萬人口,5000億美元的都市圈。持續擴大的中產隊伍是中國未來增長的重要支撐,都市圈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人 口方面,到2035年,我國將有70%以上的人口增量集中在都市圈範圍內。據統計,過去幾年最主要的20個核心都市圈的人口淨流入,佔72%。都市圈的人口遷移也將更理性化,創新人口主要向核心區域移動,中老年人的遷移則具有離心化趨勢。人口,也將決定一個都市圈的未來。

隨著中心區規劃空間的逐步穩定,外圍圈層的節點城市會不斷增加,發展會不斷的壯大,未來的軌道交通出行、共享出行及無人駕駛,會改變空間格局形態。

從產業角度來講,核心區域會在金融、信息、商貿這些領域保持絕對的優勢,都市圈的製造業將會出現以下四個方面:都市型工業會有重大發展,研發性的製造業會微離心,先進製造和極端製造會在遠郊地區,傳統的大型製造業向外遷移。價值鏈的分工將推動部分環節向外轉移,都市型工業環城發展。

地產方面,住房需求依然不斷增加,商品房增量在外圍區域,存量在核心區域。但存在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背離,土地供需錯配的問題,比如居住北三縣45萬北京人口,河北無法為他們新增規劃空間。核心城市住有所居只靠自己是無法解決的,只能在都市圈層面解決,比如深圳新的規劃文件中,通過跨行政區域來解決深圳住有所居的問題。1小時等值圈的房價與都市圈核心區呈正相關,如北京都市圈的大廠縣、固安縣,在政府限價的情況下,房價依然遠高於周邊地區。但都市圈住房還有許多新模式可以選擇,比如內租外購,內小外大。此外,可積極建立都市圈的城際住房合作機制,政府更多要從合理規劃城鎮空間佈局,提供周邊區域的發展空間方面入手。

為什麼說現在要在環京買房,因為等都市圈形成了你又買不起了,投資就要投資未來,買房就是買了這個城市的股份,房價上漲是城市給你的分紅。發展都說長期看人口,大都市圈的形成就是最好的例子。全世界那麼多例子可以參考,房價漲跌不要只看眼前,要根據國家發展規劃來買房,跟著國家規劃走,跟著社會發展的腳步走,你就能分的城市給你的紅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