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考行測邏輯填空備考:遣詞造句辨詞義

邏輯填空類題在行測考試中的考察力度都比較大,尤其是國考和省考,屬於必考題型之一。邏輯填空的題量考察比較穩定,基本在20道題左右,難度適中,對於詞彙積累量有較高的要求。但是,對於絕大部分考生而言,掌握的詞彙量可能遠遠不夠,那麼,如果在詞彙積累有限的情況下,如何去分析和掌握被考察詞語之間的差異呢?有什麼方法更好的處理這類題目呢?中公教育專家在此進行分析。

例題:當前的中國,利益多元、觀念多樣、思想多變,這讓道德領域呈現複雜________,也讓人們面臨更艱難的選擇。在扶起跌倒老人或許惹上官司、愛心捐贈恐被挪作他用的疑慮中,善念在負面的想象中________,善行因利益的考量而_______。一個經歷著深刻轉型的社會,有這樣的道德困惑可以理解,但更應主動正視、積極引導。

填入劃橫線部分最恰當的一項是:

A、 景象 遲鈍 拖延

B、 圖景 遲疑 延宕

C、 景觀 生疑 延緩

D、 景況 消失 延誤

【答案】B

【中公解析】此題考察的是近義詞之間和相同語素之間詞語的辨析。首先、宏觀上分析題幹信息,告訴我們隨著中國觀念和思想的變化,出現了道德滑坡的現象,但是還沒有達到完全消失的地步,所以我們可以最先排除D中的“消失”,語氣程度過重,不符合題幹語境的要求。第二、從第一空入手我們知道題幹討論的是道德層面的內容,所以表示自然風光的詞語“景觀”就可以排除了;第三、再分析第二空,在人們面臨老人摔倒及愛心捐款被挪用的情況,想要再做好事的念頭就會有所考慮了,對應題幹中的“疑慮”一詞,現在我們需要去辨析“遲鈍”和“遲疑”之間的差別。這兩個詞語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都不陌生,所以我們可以用造句方法來區別二者差異。具體如下:“小明的反應很遲鈍”。這裡的“遲鈍”是指反應慢的意思,不靈敏;“面對這個決定,他顯得有些遲疑”。這裡的“遲疑”是指在做某事或做決定之前猶豫,不果斷。結合語境,我們可以發現材料談的是人們做善事的決定猶豫不決,所以“遲疑”更加符合題幹要求。所以答案為B。

遣詞造句的方法是比較好掌握的,就是要將被考察的詞語造句放到一個我們比較熟悉的語言環境當中去考察詞語的意義、用途和搭配。但侷限性也比較大,因為此種方法,更多適用於熟悉的詞彙當中,需要調動我們的日常經驗做題。但是,中公教育專家提醒考生,遣詞造句是語素聯想法的一個很好的補充,考生可以結合二者使用,快速解題。

希望可以幫到您,方便的話加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