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K是他由廣州帶來香港,死後靈堂橫匾上寫著 德高望重

參軍抗日

14K是他由廣州帶來香港,死後靈堂橫匾上寫著 德高望重

陳仲英靈堂上除了寫滿「德高望重」及「浩氣長存」、「抗日英雄」等橫匾外,最特別之處是他遺照兩旁擺放數十個紙紮的國民黨士兵。原來,陳年輕時曾加入過國民黨軍隊,更因此與洪門結下淵源,而 14K也是他一手由廣州帶來香港落地生根。

陳仲英的友人輝哥透露,陳是廣東新會人,他生於小康之家,父親為商人,原本可以過著公子哥兒的生活,但他自小卻仰慕同是新會人的陳少白。

當年,陳少白與孫中山等人致力反清革命,故他與孫被清廷列為四大寇,是頭號通緝犯

其後眾人建立同盟會,而陳少白則出任香港同盟會分會會長。

「陳仲英老豆同陳少白系同輩,大家又系同鄉人士,來往甚密,所以陳仲英受陳少白革命思想薰陶。佢十七歲就主動報考黃埔軍校,併成為第十六期學生,當時佢加入左炮兵系科,準備投身報國。」

由於正值日本侵華,陳未畢業就要派上戰場,其間他更被調往廣東增城駐守

二次大戰後,陳仲英沒有像其他同學般返回軍校,他選擇留在部隊中服役。之後國共發生內戰,國民黨為了增強實力,控制社會各階層,故四處招攬洪門弟子加入。而國民黨將軍葛肇煌還成立了「洪門忠義會」,旨在民間集結洪門子弟的力量。一九四九年,當解放軍進佔廣東,為了掩人耳目,葛以當時「洪門忠義會」的會址西關寶華路 14號為名,簡稱「 14號」來方便繼續活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