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得不關注的三種「新」豬病!

生豬生產集約化,交通便捷化,生豬及其產品轉運頻繁化,使得我國陳年

豬病未絕,新的豬病又不斷湧現。尤其是病毒的廣泛變異與重組導致新毒株層出不窮,混合、併發或繼發感染日顯增多。而在上半年,關於這三種豬病的研究成果又有新的動向,那麼到底是哪三種呢?

生豬生產集約化,交通便捷化,生豬及其產品轉運頻繁化,使得我國陳年豬病未絕,新的豬病又不斷湧現。

生豬生產集約化,交通便捷化,生豬及其產品轉運頻繁化,使得我國陳年豬病未絕,新的豬病又不斷湧現。

1、豬塞內卡病毒病

我國最早於2016報道廣東發生塞內卡病毒病。該病與口蹄疫極為相似的臨床症狀,鼻吻、蹄冠部出現水泡,臨床上基本無法做鑑別診斷,常被誤判為口蹄疫。

華南農業大學獸醫學院博士生導師賀東生教授的回顧性病料檢測表明2014年後在廣東、廣西、福建、湖北、新疆等多省集團化豬場、規模化和家庭農場中都檢測到塞內卡病毒,在急性發病豬中分離到了10株病毒。

塞內卡病毒與口蹄疫病毒是同科同屬不同種的兩種病原,抗原結構不同,口蹄疫疫苗對塞內卡完全沒有交叉保護。該病在各豬場的水泡性症狀豬群中目前有一定流行比例,有單純由塞內卡病毒引起的症狀,也有與口蹄疫混合感染引起的。各毒株的毒力之間也有很大差別。在無症狀的豬群中,尤其是曾經發生過塞內卡病毒感染的豬場,也斷續性有抗原檢出。

塞內卡病程一般在10至25天左右,環境控制和管理條件良好時疫病可以平息。單純因塞內卡病毒病感染導致的豬的死亡比例不高,在10%左右。但如果存在混合感染,那麼死淘率可以達到40%以上。

◆感染塞內卡病的後果:

發病以後引起整個豬群發熱、不吃料。對母豬來說則是產奶減少甚至停止、餓死乳豬。對種豬來說該病造成的蹄部潰爛、腫大、瘢痕,嚴重影響“賣相”!

在不同階段發病豬群裡,母豬和中大豬較多發,小豬感染後引起心肌炎後可導致小豬死亡。臨床上可見到塞內卡病毒引起小豬腹瀉。

◆感染塞內卡病的感染方式:

塞內卡病毒可通過直接接觸或者間接接觸如運輸工具、飼料、飲水、消化道等進行水平傳播,傳播方式類似口蹄疫,可通過口沫、氣溶膠等進行長距離傳播,傳染性較強。目前未證實可垂直傳播。塞內卡病毒不會感染人,不感染人!可感染牛羊但發病不明顯。

塞內卡病毒是典型的外來病,它的發生於引種時忽視檢測有關。較大範圍擴散後,做撲殺淨化的方案不太容易實現。塞內卡的危害性沒有口蹄疫高,部分可自我康復。建議不

做為重大疫病來管理,減少行政資源負擔。

◆出現以下兩種情況之一的可懷疑塞內卡病毒感染:

1)如果豬場免疫2次優質口蹄疫疫苗依然發病;

你不得不關注的三種“新”豬病!

2)平時蹄疫防控穩定的豬群突然群體發生口蹄症狀。

◆如何診斷?

必須通過實驗室檢測手段才能確診塞內卡病毒。豬場出現水泡性疾病可依以下幾點進行採樣送檢和確診:

①於潰瘍處使用棉拭子採集病料,備10ml生理鹽水,無菌棉籤蘸溼後塗抹潰瘍處;

②將沾上的病料的棉籤放入備好的生理鹽水中反覆擠壓;

③採3-6頭髮病豬,病料合併到3個採集管中,加冰送檢;

④結冰零下10℃以下保存,樣品可放置2-7天;

⑤送往可靠的高等級實驗室診斷;整個實驗完成3個小時內可以完成;

⑥需要注意,需採用基因檢測方法,檢測到病毒本身方可確定正在感染塞內卡病毒。同時還應檢測口蹄疫病毒等,看是否有混合感染;

⑦檢測塞內卡抗體無法判斷現在一定感染該病。

◆防控要點:

①豬場發現塞內卡病後,要採取綜合防控措施:減少豬隻流動、人員流動、控制運輸工具、飼料等流動傳播;

②及時送檢、快速診斷、限制流動、加強消毒和無害化處理;

③做好徹底的環境消毒,需一天三次,儘量選用酸性消毒劑;

④目前對塞內卡病毒沒有針對性的疫苗和藥物,只能採取對症治療,如使用碘甘油、碘酒塗擦患處,噴灑消毒水,對豬群進行退燒,補液;

⑤存在其他疾病感染時要處理好其他病的防控;

⑥改善豬舍衛生和環境控制條件;

⑦補充維生素、電解質和多維營養,減少應激和死亡,讓豬群耐過;

⑧使用抗病毒中藥或豬干擾素等進行預防對該病也是有效的;

⑨滅活疫苗的儲備性研發也是必須的。

2、ORF5 RFLP 1-7-4分支毒株

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徵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PRRSV)是引起豬繁殖與呼吸綜合徵(PRRS)的病原,該病毒分為兩個基因型,即以LV為代表的歐洲型(基因I型)和以VR2332為代表的美洲型(基因II型)。

2014年以來,國內各實驗室相繼報道了由美國引入的NADC30-Like毒株,並且該類毒株很快成為了我國的流行毒株。由於目前的疫苗只能提供部分保護,該毒株給我國的養豬業帶來了較大的經濟損失。除了NADC30-Like 毒株之外,美國正在流行1-7-4分支的PRRSV(NADC34-Like)。

該類毒株在NSP2區具有100個氨基酸的連續缺失,同時ORF5基因的限制性片段多態性(RFLP)具有1-7-4模式,即1(MluI=0),7(HindII=nt88, 219, 360)和4(SacII=nt24, 555)。

蔡雪輝研究員帶領該團隊長期進行PRRSV的流行病學監測。2017年下半年,該團隊張洪亮博士和張文立碩士從遼寧省兩個發病豬場檢測到兩株新的PRRSVs毒株(LNWK96 和LNWK130),兩毒株的NSP2區具有100個氨基酸的連續缺失,而且其中一株的ORF5基因的RFLP具有1-7-4模式。氨基酸序列比對和遺傳演化分析結果表明這兩株新的PRRSV均屬於1-7-4分支的PRRSV。另外重組分析顯示兩株PRRSV均為重組病毒,提供重組片段的毒株均為美國報道的NADC30或ISU30 PRSV。

蔡雪輝研究員和田志軍研究員指出,這是首次報道1-7-4分支的PRRSV在我國的豬場出現,並造成了豬隻的發病和死亡。該類毒株在我國首次出現,與美國的流行毒株高度同源性,並且具有一致的分子特徵,因此,我國出現的1-7-4分支的毒株極有可能來自美國,而且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變異。鑑於ORF5 RFLP 1-7-4分支毒株對養豬業的危害,我們需要加大監測力度,採取相應的對策,以防止該類毒株在我國流行。

本研究是在中國農業科學院創新經費及國家自然基金((No.31502097)資助下完成的。張洪亮博士和張文立碩士為本文共同第一作者。湯豔東博士和蔡雪輝研究員為共同通訊作者。

3、SADS 冠狀病毒

文章題目為“Fatal Swine Acute Diarrhea Syndromecaused by an HKU2-related Coronavirus of Bat Origin”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雜誌發表,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學院藍天副教授為共同第一作者,馬靜雲教授為最重要通訊作者。

該研究確定了2016-2017年造成廣東仔豬場發生仔豬急性致死性腹瀉的病原為一種蝙蝠來源的新型冠狀病毒,是來源於一種名叫“菊頭蝠”的蝙蝠。而菊頭蝠,正是16年前爆發的SARS(即“非典”)的“罪魁禍首”。

SADS冠狀病毒的發現與溯源研究證實蝙蝠攜帶的某些冠狀病毒可跨種傳播至家畜並造成嚴重疾病。積極監控蝙蝠及其他野生動物中的病毒性感染,發現、鑑定對人畜健康構成潛在威脅的蝙蝠冠狀病毒,對於防控新發傳染病、保障

畜牧業生產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對獸醫衛生、公共衛生和全球經濟具有巨大的價值。

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研究團隊的檢測結果表明這個病毒不會感染人,而且經過多方努力和快速反應,豬場疫病很快得到完全控制,發病豬場也已經完全恢復正常。但是該病毒的跨種傳播機制、致病機理、免疫機制都還未闡明,這也是研究團隊目前及下一步要開展的研究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