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學者被撤百篇論文、不屑講課還理直氣壯,南大:查!

长江学者被撤百篇论文、不屑讲课还理直气壮,南大:查!

究竟是怎樣的一種環境和機制,催生了某些青年教師在其職業生涯的起點,就以一種無知且偏狹的眼光,看待教書育人的本職工作?

长江学者被撤百篇论文、不屑讲课还理直气壮,南大:查!

梁瑩一些論文存在大面積雷同。圖/中國青年報

10月24日一大早,不少學術圈朋友的朋友圈,被《中國青年報·冰點週刊》一篇《青年長江學者與她“404”的論文》刷了屏。這位39歲的青年教授梁瑩在過去幾年裡,將她在國內幾大主要學術期刊數據庫中的120餘篇中文論文全部撤下。

這是一件奇聞,並非奇在撤稿這一事實——畢竟,在哈佛撤稿、清華深圳研究院撤稿等大新聞的大背景下,我們對“撤稿”也開始見怪不怪了。但是撤稿背後有無貓膩,還有待當事學校和學院的學術委員會深入調查。

━━━━━

“我已經混到頭了,沒什麼好怕的了”

這件奇聞的奇特之處,更主要體現事發之後,當事人在接受採訪時仍然臉不改色心不跳、理直氣壯的姿態。

報道中的最後一節,刻畫了當事人對待課堂教學無知而無畏的態度,著實讓人拍案驚奇。這位梁教授多次表達對教學的不屑,“我已經混到頭了,沒什麼好怕的了”、“我已經評上教授了,學校說必須每年上三門課我才來給你們上課的”。

循著報道,我們來回顧一下報道中,她在課堂上的作為——

常常早退1節課;每節課長時間安排學生髮言;自己玩手機或打電話,甚至10分鐘自己玩手機而全班鴉雀無聲;在課堂討論時吃零食;18周的課時,五六次沒有到堂,安排助教盯著學生自習;學生撰寫論文時沒有一個人選她當導師……

這是怎樣一種場景?如果,報道呈現的是真實的場景,不知情的人,恐怕還以為來到了某個“水課”課堂!

上個月,東南大學的王珂老師也在網上“火了”一把。他在山竹颱風到來前夜,風雨兼程花4600元鉅額打車,從廣州跑到武漢去坐高鐵,狂奔737公里,只為了一個承諾:準時給本科生上開學第一課。王教授的信念是:“上課是教師的節日,我要過我的節日。”

同樣的城市,同樣的高校教師,相距霄壤,高下立判。

梁瑩涉學術不端、教學不認真,疊加在今天五部委開展清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的另一則新聞之上,形成一種更大的反差,也因此值得我們對這一現象作一些深層追問。

━━━━━

“早年不規範”不是學術不端的豁免理由

每當一些涉及學術道德或學術規範的醜聞出現後,就會有一種聲音,強調“早年不規範”、“老人老辦法”。

有趣的是,這位39歲的青年學者也拿這一條來說事,要求享受“老人”待遇——她說,強調學術規範是2005年開始的,“你這樣查,全中國所有的人,很多教授、博導都有問題。”“如果你這樣追究下去,所有中國的學者,那麼多,人人都有問題了。”

长江学者被撤百篇论文、不屑讲课还理直气壮,南大:查!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網站

問題在於,不管早年晚年,規範不規範,客觀的底線是存在的,沒有什麼“自由心證”的相對主義空間。

那些粗製濫造、弄虛作假的行為,即便一時得逞,甚至形成逆向淘汰的聲浪,總會有暴露的一天,併為此付出代價。這一點,相信後續的權威調查會給出公正的答案。

━━━━━

講課成了按件取酬的手段?

我們的傳統文化中對於教師向來是給予極高的尊重,也是提出極高的要求的。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教師講究的是知行合一,言傳身教,在建構一種充滿關愛、合理和緊密的師生關係過程中,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相互成全和共同成長進步。九月召開的全國教育大會發出了明確的信號:要引導教師熱愛教學、傾心教學、研究教學,潛心教書育人。

從這個角度審視,梁瑩對自己教師身份的基本定位基本與教書育人無關,教師對她而言只是一個普通的行當,在這個前提下,我們也很難認為她就真的是醉心於學術研究,那恐怕也是她計件取酬的手段罷了。

长江学者被撤百篇论文、不屑讲课还理直气壮,南大:查!

圖/視覺中國

而她的師生關係緊張到可憐的地步——整整一個年級的學生,竟沒有一個人選她作為論文指導教師。這真是一個教師最大的失敗。

━━━━━

嚴肅課堂何以產生無知而狂妄的言行?

從我自身的職業成長過程和對身邊同事的觀察來看,我相信,對於青年教師而言,極少有那種一進來就明確表明自己毫不在意教學工作和學生評價的。這並非某種功利的考慮,這是我們未來三十多年在學校中確立職業自信的立身之本。

我不知道這位青年教授在其講師、副教授階段是否也一以貫之地不屑於教學,抑或是“發達了”之後才“變了臉”、“黑了心”。

我更關注,究竟是怎樣的一種環境和機制,催生了某些青年教師在其職業生涯的起點,就以一種如此鄙夷和扭曲的眼光,看待教書育人的本職工作,以至於在嚴肅的課堂上產生那些無知而狂妄的言行?

很多高校老師的職業道路選擇也許是偶然的,比如純粹基於對學術的興趣、對安逸穩定生活的追求,等等。但一經成為教師,就都應該扛起對於學生的重任。

我始終記得自己剛入職的幾年中,對自己影響很大的兩位同事。一位老社會學家,雖已年逾七旬,仍堅持給學生上課,而且每次上課前一天都要閉門看書,認真備課。一位中年教授,每週專門奔波四十公里去指導本科生的讀書會。

人要一輩子一直持身守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間有太多的風險和誘惑。對於青年教師來說,重要的是,在職業生涯早期,就要確立一個令自己終身受益的高標準、高起點,這不僅是一個專業能力問題,更是一個職業道德問題。

长江学者被撤百篇论文、不屑讲课还理直气壮,南大: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