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昨天推廣陝西藍田呂氏鄉約

昨日(10月24日),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發佈《陝西藍田呂氏鄉約:中國歷史上最早成文鄉約》,在全國範圍內宣傳推廣陝西藍田呂氏鄉約,受到各方高度關注。

以變化風俗為己任

“藍田四呂”創制最早成文鄉約

據悉,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和客戶端日前推出專題“中國傳統中的家規”,走進那些充滿溫情和智慧的傳統家規,延續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家國”文化,涵養新時代的良好家風。其中,陝西的《漢陰沈氏:勤儉承家風清廉為鏡鑑》《潼關楊震:“四知”拒金清白傳家》《韓城黨家村:刻於磚銘於心的家訓》等家規專題已先後在中紀委網站頭條頭圖和客戶端發佈。昨日,《陝西藍田呂氏鄉約:中國歷史上最早成文鄉約》亮相中紀委網站,在全國範圍內進行推廣。

創制於北宋的《呂氏鄉約》被認為是中國最早的成文鄉約,由陝西藍田呂氏兄弟制定。陝西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學智介紹,北宋熙寧九年(1076年),藍田呂氏兄弟(呂大忠、呂大鈞、呂大臨、呂大防)基於鄉村安定、鄉鄰和睦的訴求,制定了以道德教化為主的《呂氏鄉約》,通過整合社會秩序去惡揚善、彰顯正義、淳化風俗、提升道德,以此感化鄉里,移風易俗。據瞭解,鄉約由村民鄰里自願加入,推舉德高望重的人主事,定期開會議事,評斷是非,賞罰有則,使鄉人間和睦相處,形成敦厚民風。

婚喪嫁娶量力而行

《呂氏鄉約》“禮俗相交”規正民風

“藍田四呂”創制出的《呂氏鄉約》,將先賢智慧的結晶化作三千多字的細則,如同一道泉眼,將千年文華化作涓涓清流,流入田間地頭。其中,“德業相勸,過失相規,禮俗相交,患難相恤”,這十六個字,成為《呂氏鄉約》中的精華。

“德業相勸”, 規定族人行為處事須遵行道德操守,多行善事義舉,知禮知節,勸勉共勵。是為“以德立本”。

“過失相規”規範了六種犯義之過,四種犯約之過,五種不修之過,並有處置細則說明。是為“矩則勸過”。

“禮俗相交”,“一曰尊幼輩行,二曰造請拜揖,三曰請召送迎,四曰慶弔贈遺”。以詳細條款規範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處事的禮節習俗。是為“以禮勒行”。

“患難相恤”則是典型的民間自發互相救助的一種形式。是為“守望互助”。

陝西藍田芸閣書院院長牛銳表示,《呂氏鄉約》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結合日常禮儀問題,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規範。當時,民間操辦婚喪嫁娶往往花費極大,《呂氏鄉約》以“各量其力”為原則,規定了入約民眾相互贈禮的規格,如嫁娶與慶賀所贈羊、雞、兔、酒、水果、蠟燭與布帛等物,總值多不過三千文,少則一二百文。

朱熹王陽明弘揚推廣鄉約

陳忠實把它寫進《白鹿原》

據悉,《呂氏鄉約》頒行後,不僅四兄弟身體力行,積極推廣並踐行,此後更是以關中為源,徑流天下。

南宋大儒朱熹編寫《增損呂氏鄉約》,以之為教材,教化天下;明代哲學家王陽明,據《呂氏鄉約》在江西推行“南贛鄉約”,此後傳行南北;即便到了近代,教育家梁漱溟在山東推廣“鄉村教育”,仍以《呂氏鄉約》為範本。

“祠堂裡每到晚上就傳出莊稼漢們粗渾的背讀《鄉約》的聲音。”這是已故文學家陳忠實筆下的《白鹿原》裡所寫到的。這《鄉約》,便是《呂氏鄉約》。陳忠實曾說:“我創作的《白鹿原》,裡面有一個完整的道德體系。”因而,他不惜篇幅,把《鄉約》的前幾條照抄到《白鹿原》書裡。

“千百年來,中國農村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呂氏鄉約》依然有可供借鑑的文化價值。”陝西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學智表示,《呂氏鄉約》具有啟迪村民道德自覺和自律的智慧,同時將社會教化通過民間自願約定的方式加以實施。《呂氏鄉約》不是自上而下的宣講法令,而是“入約”者自願的約定,“來者亦不拒,去者亦不追”。這正說明了鄉約具有道德自律的意義。它還是實現鄉村自治的重要形式,體現了傳統農業文明背景下鄉村治理的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