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阿姨地鐵隨手撿起垃圾獲贈兩萬獎金,結局讓人感動……

上海阿姨地鐵隨手撿起垃圾獲贈兩萬獎金,結局讓人感動……

五年前,阿里巴巴給這個世界埋下一顆叫做善良的種子。在馬雲的倡議下,“天天正能量”項目低調上線。每年設專項資金,獎勵凡人善舉。

2013年7月,因為在地鐵裡撿起了別人扔下的西瓜皮,一位平凡的上海阿姨得到了天天正能量的兩萬元獎勵金,這是天天正能量發出的第一筆獎勵金。

獎勵的初衷飽含善意,但還是有人在網上提出質疑:這是在給拜金主義氾濫的社會環境推波助瀾……

初來乍到的天天正能量接受這份質疑,並回複道:我們看到的是社會公德意識缺失。如果通過獎勵,改變人們在公共場所亂扔垃圾的習慣,其價值可能會超過兩百萬,甚至兩千萬。

上海阿姨地鐵隨手撿起垃圾獲贈兩萬獎金,結局讓人感動……

但天天正能量對這份答案是不滿意的,公益不能用金錢衡量。

直到五年後的今天,天天正能量可以給出一個更加坦然的答案,來回答當初的質疑。

五年的時間裡,天天正能量收穫的不只是5000獲獎者的善意,更大的收穫,是有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源和社會力量參與了進來:天天正能量的合作媒體已經超過100家,遍及全國各地;和各類公益組織的合作也越來越多;獲獎正能量人物的事蹟得到廣泛傳播,正能量的精神在社會上得到了全方位弘揚。

改變人心,改變社會風氣,是一個社會化系統工程,也需要社會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參與。作為民間公益平臺,天天正能量踐行公益推動公益的過程,也是學習如何整合、調動和撬動各種社會資源的一起做公益的過程。這是天天正能量五年來的第一份收穫和思考.

上海阿姨地鐵隨手撿起垃圾獲贈兩萬獎金,結局讓人感動……

其實,上海阿姨的故事在她獲獎後也在延續。她默默的將兩萬元獎金轉贈給兩位品學兼優的大學生,資助他們完成學業。這些也是後來才被人所知。

馬雲說:公益不是看你捐了多少錢,而是看你喚醒了多少人的愛心。阿里巴巴對上海阿姨的獎勵是一種喚醒,阿姨所做的善舉更是對周圍人的喚醒,她讓更多人看到了善心的力量。

天天正能量平臺正是以喚醒人心中的本真本善為理念,通過獎勵凡人善舉,以期影響人心改變人心,乃至最終帶動社會風氣的好轉。項目啟動五年來,獲獎者逾5000人,他們都像上海阿姨一樣,是善良的種子,生根發芽,影響和改變更多人的心靈和生活。

上海阿姨地鐵隨手撿起垃圾獲贈兩萬獎金,結局讓人感動……

五年間,天天正能量挖掘了許多感人的故事,也獎勵了無數不經意不起眼的舉動,正是這些不經意不起眼的舉動,恰恰體現了人性善的本能。

天天正能量正是用一份份獎勵去激發和喚醒一個人心中善良的本能,用一個人的善良去影響一群人的善良,用一個行動去引領和改變一群人的行動,這就是道德化育的力量。這是天天整理五年來的第二份思考和收穫,化育萬物,化及天下,希望在教誨和化育之間建立起銜接,還原教育的本真。

上海阿姨地鐵隨手撿起垃圾獲贈兩萬獎金,結局讓人感動……

與傳統公益相比,天天正能量是一種顛覆性的公益模式。五年來,天天正能量在堅持進行正能量獎勵的同時,針對社會熱點,聯合媒體在全國各地開展了560多場大大小小的公益活動,孵化創新公益項目,數千萬人參與和關注到其中。與傳統的公益活動有所不同的是,這些公益活動門檻低,參與度強,是人人公益,更是隨手公益。

天天正能量用行動告訴大家,公益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公益就是做好我們自己。這是天天整理五年來的第三份思考和收穫。

8月21日,在呼和浩特,幾十位專家學者和資深媒體人、評論員,圍繞公益和正能量,舉辦了一場“正能量談XIN會”,紛紛道出自己心目中的“善,公益,正能量”。在大家心目中,隨著時代的發展,正能量的邊界和內涵都在不斷延伸。

上海阿姨地鐵隨手撿起垃圾獲贈兩萬獎金,結局讓人感動……

著名評論人王石川說,天天正能量,是一群有情有意的人,聚在一起做一件有意義有意思的事。“現在這個社會,做好事、做有意義的事很容易,但是要讓這件事有意思,就不那麼容易了。” 做慈善,需要一種呼喚,需要春風化雨。

上海阿姨地鐵隨手撿起垃圾獲贈兩萬獎金,結局讓人感動……

王石川(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評論員)

正如澎湃新聞評論員沈彬所說,正能量的新聞,不必那麼嚴肅。過去,成為英雄是正能量。網絡時代,人人都可以通過轉發和點擊來代表態度。民間小事,成為大家關注的熱點。正能量是讓人婉爾一笑的事情,是人人都可以去效仿的。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賈西津認為,公益是倡導每個人做最好的自己。參與公益,不是為了給予別人,而是認識人性和尊嚴,把自尊、尊嚴傳遞,讓每個人都是有尊嚴的活著。“其實獲得了獎勵,不是說捐出去是偉大的,讓遵守契約的人可以獲益,本身也是很可貴的。”

上海阿姨地鐵隨手撿起垃圾獲贈兩萬獎金,結局讓人感動……

賈西津(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副教授)

梁漱溟先生在《這個世界會好嗎》一書中說:

“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裡去的。”

其實我們很善良,其實我們可以做的更好。只要每個人都能夠有效地去激發,去呵護、去培育自己心中那顆善良的種子,這個世界就一定會變得更好。

質變來自量變,社會良俗和文明的進步是日拱一卒的笨活。也正是數不清的凡人善舉,構築了一種牢固的底層結構,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讓善良成為其中的最有磁性的一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