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中國假冒僞劣商品的「病根」在哪兒?

中新社北京10月24日電 價值不菲的奢侈品皮包、早餐裡常有的盒裝牛奶、一雙網購的運動鞋……這些都有可能是坑害消費者權益的假冒偽劣商品。中國假冒偽劣商品的“病根”在哪?又該怎麼去治?

雖已年過花甲,玄慈依然在各地奔波並未退休。玄慈不是法號,也不是藝名,她的真實身份是Louis Vuitton(下文簡稱“LV”)大中華區及蒙古國知識產權部刑事保護執行總監。此前,她趕到杭州參加一個打假經驗座談會,進入阿里巴巴的園區時,系統自動為她分配了玄慈這個花名。

已經幹了23年專業打假的玄慈在中國“打假界”算是元老級人物了,最近7年,她代表LV開始和警方、阿里打假團隊合作,已聯手打掉案值超過10億元人民幣的假貨。

談及假貨的“病根”,玄慈告訴中新社記者,對於製假售假者,鉅額罰款和實刑的意義更大,多年的打假經歷讓她深深地體會到,實刑率不高對製假售假者的震懾實在有限。

阿里巴巴集團安全部知識產權保護總監郭穎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假貨無法消除“病根”的原因在於三個方面。

第一,打而不絕,假貨生產源頭根治任重道遠;第二,製售假團伙跨國境跨平臺流竄現象日益嚴重;第三,製售假違法成本太低,降低製售假入刑門檻迫在眉睫。

郭穎直言,假貨源頭打而不絕,背後反映出現行相關法律或執法、司法現行實踐和標準已難以適應打擊此類犯罪迅猛發展的現實需要。製售假成本低、執法成本高、絕大多數製售假處罰難以達到“讓售假者痛”的治理效果,其結果就是“違法犯罪分子笑死、痛恨假貨的人急死、執法辦案人員累死、消費者哭死”。

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將全面實施“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決不允許假冒偽劣滋生蔓延;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實行侵權懲罰性賠償制度。而“像治理酒駕一樣治理假貨”屢屢在今年兩會時被提及。

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局長申長雨對記者表示,要加快推動專利法的修改,引入懲罰性賠償措施,加大對各類侵權行為的懲治力度,讓侵權者付出沉重代價。

同時,將出臺構建知識產權大保護工作格局、推進知識產權“快保護”“同保護”等多項舉措,進一步強化知識產權保護。

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朱新力建議,設立更高的懲罰性賠償措施,以經營額為計算基準,實現“一次造假、終身負債”的經濟制裁。

“茅臺集團長期以來深受假茅臺之害,對假冒偽劣深惡痛絕。”茅臺集團副總經理張德芹對中新社記者說,假貨已成為影響和阻礙中國經濟發展的毒瘤,建議國家從立法角度完善打假法律體系,讓法律起到足夠震懾作用,將製假售假者的個人信息納入其誠信體系,影響其銀行貸款等,讓其付出高額代價。同時,要在全社會營造製假售假可恥的氛圍。

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副會長朱征夫呼籲,加大對假貨源頭的治理,降低製假售假入刑門檻,推動製假行為直接入刑,提高製假售假犯罪的法定刑。

記者:夏賓

經濟觀察:中國假冒偽劣商品的“病根”在哪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