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最常考到的五個虛詞

初中常用的五個虛詞(以、而、之、其、於)

一、用作介詞,表示動作行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時間等可以譯為“把”、“用”、“拿”、“在”、“從”等,或表示動作、行為所憑藉的條件,譯為“靠”、“憑藉”、“根據”等。如:

1.屠懼,投以骨//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把

2.能以徑寸之木,為…//餘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用(在)

3.何以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憑藉

4.雖不能察,必以情。//策之不以其道。——根據

5.以弱為強//今以蔣氏觀之,猶信。——由、從

二、作連詞,表目的時,可譯作“(用)來”,“以便”;表順接時,相當於“而”;表結果時,可譯作“以致”;表原因,可譯作“由於”、“因為”。如:

1.屬予作文以記之 ——(用)來 2.以傷先帝之明 ——以致

3.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為 4.卷石底以出。——相當於“

三、用作動詞,可譯作“認為”。如:

1. 皆以美於徐公。 2.或以為死… 3.臣以王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 4. 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

四、特殊用法:

1、通“已”,已經。如: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

2、動詞,如。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三峽》)

一、表順接關係的連詞

l.並列關係,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①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論語)十則》)②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

2.承接關係,可譯作“就”“接著”,或不譯。如:①扁鵲望桓候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 ②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涉世家》)③環而攻之而不勝。前一個“而”就表示承接關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遞進關係,譯作“而且”“並且”或不譯。如:

①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記》) ②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4.修飾關係,可譯為“地”“著”,或不譯。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②面山而居。

二、錶轉接關係的連詞,譯作“但是”“可是”“卻”。如:

1.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2.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

3.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4. 學而不思則罔

一、 作助詞用。主要用法有四種類型:

1、 相當於 “的”,是定語的標誌。例如:

①故時有物外之趣。②菊之愛,陱後鮮有聞。③水陸草木之花。④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2、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起舒緩語氣作用,無實義。

①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②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③菊,花之隱逸者也。

④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譯:當政治上最高理想實施的時候。

3、 用在不及物動詞、形容詞、時間副詞後起補足調音節和舒緩語氣作用,無實義。

①公將鼓之。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4、賓語前置的標誌,無實義。其格式為:賓語+之+謂語。

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

5、定語後置標誌,無實義。為了強調定語,常把定語放在中心語的後面。如:馬之千里者。

二、作代詞用:

1、 人稱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我”、“他們”、“她們”、“它”、“它們”。例如

①具答之。 ②親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④又數刀斃之。

2、 指示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這”、“這樣”“這件事”、“那”、“那樣”等。例如:

① 漁為甚異之。 ②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 ②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3、作動詞用,相當於“到”、“往”、“去”。如:

①輟耕之壟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

一、“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問等語氣,如

①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第一個“其”,表反問語氣,可譯作“難道”;二個“其”,表推測語氣,可譯作“恐怕”。)

②其如土石何?(表示祈使語氣)

③安陵君其許寡人。?(加強反問語氣)

二、可作代詞,指代人、事、物,相當於“他(她、它)們”或“他(她、它)們的”,有時也作指示代詞,相當於“這”、“那”、“其中的”。如:

①屠大窘,恐前後受其敵 (它們的) ②餘人各復延至其 家(他們的)

③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這裡) ④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中的)

一、作介詞時,除表被動外都讀作wèi,可譯作“被”、“對”、“給”、“替”、“當”,“為了”、“因為”等。如:

①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山巒為晴雪所洗(wéi,被。 ) ②不足為外人道也。(wèi “向”“對”)

③為楚造雲梯之械。(wèi,“給”)④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wèi,“當”)

⑤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觀書有感》)wèi,因為,由於

二、當“為”作動詞時,讀wéi,可依據語境的不同,譯成各種相應的動詞,如 :“做”,“ 當作”、 “成為”,“雕刻”,“是”等,如: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 是 )

②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當,成為)

③為宮室、器皿。(雕刻)

④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有)

⑤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淮北則為枳(稱為,叫做)

⑥為小門於大門之側而延晏子 (造)

三、特殊用法: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名詞,心理活動)

四、介詞

一、引進動作的時間、處所、範圍、對象、方面、原因等,可靈活地譯為“在”、 “向”、“ 到”、“ 從”、“ 跟”、“ 對”、 “給”等。例如:

①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在) ②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對)

③舜發於畎畝之中(從) ④欲報之於陛下也(向)

二、放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例如:

①人固有一死,或重於太山,或輕於鴻毛。 ②皆以美於徐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