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考申論綜合分析題:狹路相逢「細」者勝

在漫漫公考備考路上,小夥伴們或許有這樣那樣的問題縈繞在心頭久久不能解惑,常常在思考,時時在發問,那麼中公教育給您答疑解惑,不說醍醐灌頂,但求相扶相攜。申論考試的幾大題型中,綜合分析對於廣大考生來說是如“猛虎”般存在,考生亦如折翼的天使,對它束手無策。今天,中公教育專家就來跟大家分享關於綜合分析題的備考細節。

綜合分析稱之為“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也都知道“是什麼”指觀點,“為什麼”是要具體分析,“怎麼辦”是提對策。往往考生覺得最難的地方應該是觀點怎麼提是正確的,分析圍繞“誰”來分析。

首先,從確定作答對象入手。綜合分析要做出觀點評價,重中之重在於確定作答對象。對誰做評價,圍繞誰多角度分析,根據誰提對策,只有明確的“誰”——作答對象才能運籌帷幄。例如河南省考2015年第二題,結合材料中“完全依靠政府逐個打擊,是不能完成的任務”這句話談理解,很明顯是一個解釋型分析題,首先解釋這句話的直接意思“不能僅僅依靠政府來打擊犯罪”那這裡面其實涉及到材料中的另一隱含主題,除了政府,還需要“市場企業”主體來輔助政府打擊犯罪才行,所以明確了這題裡面的作答對象就是政府和企業要相結合來打擊犯罪,接下來分析時必須尋找與政府和企業有關聯的所有內容,而不能單一的從政府角度出發,這樣就避免要點找不全找不準,且能夠保證整個作答邏輯清晰,於細節之處見真知。

其次,結合材料邏輯找分析。考生在分析論證的過程中也常常不確定分析的內容是否正確,即使分析完了再回過頭來看材料,依然不懂材料上下文之間的聯繫。這樣情況找出來的要點能確定對嗎,需持質疑態度。因此,在找綜合分析的要點時,由於分析角度比較多,諸如問題、原因、影響、必要性等內容,梳理材料時不可避免的會發現漏掉要點的情況,就需要細看材料,注意要點的邏輯關係(總分、因果、並列、轉折、遞進),多角度發掘要點。

綜合分析的類別繁多,諸如解釋型分析、評論型分析、比較型分析等林林總總六大類,考生在備考過程中可能對幾大類別題型不能很簡單的分辨出來,甚至因為每種的解題方法稍有不同,更是迷惑視聽了。產生這種問題的根源就在於對綜合分析的理解不夠透徹,單從理論層面來掌握,不深入理解依然是不能正確把握做題方法,在考場上做題還不是得“攤手”?所以,把握綜合分析本質,細化做題細節,做到心中有數,方是克難之要。

希望可以幫到您,方便的話加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