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口上的超級工程

珠江口上的超级工程

2018年10月23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宣佈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這座世界上總體跨度最長的跨海大橋,連接珠海、香港和澳門,於24日正式通車。(新華社/圖)

(本文首發於2018年10月25日《南方週末》)

籌備6年,建設9年,2018年10月23日,世界最長跨海大橋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

總長約55公里的大橋跨越伶仃洋,東接香港,西接珠海、澳門,是“一國兩制”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大橋設計使用壽命120年,可抵禦8級地震、16級颱風、30萬噸撞擊以及珠江口300年一遇的洪潮。大橋開通,對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意義重大,意味著港珠澳“一小時生活圈”形成。

珠江口上的超级工程

2015年1月,透過飛機舷窗鳥瞰正在建設當中的港珠澳大橋。(王紅/圖)

珠江口上的超级工程

2009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橋舉行盛大開工典禮。隨著主會場李克強總理宣佈港珠澳大橋開工,海面上的挖鬥船抓起第一鏟礁土,騰空而起的爆竹煙火與情侶路護欄旁鍛鍊身體的市民遙相呼應。(王紅/圖)

珠江口上的超级工程

2015年,剛剛矗立起來的港珠澳大橋標誌性“中國結”橋墩。(王紅/圖)

這是世界上最具挑戰性的超級工程之一,擁有世界最長的6.7公里沉管海底隧道,也是世界首例突破傳統“淺埋”方式的深埋沉管。南伶仃洋地處外海,淤泥深厚,海洋腐蝕環境嚴峻。而組成6.7公里沉管隧道的33個巨型混凝土管節就要在海底軟基環境下對接安放,需要精準的遙控、測繪、超算等技術支撐。沉管隧道建成後,有很多因素都能導致滲水,為了攻克難題,多個單位合作攻關,最終使隧道在世界上首次做到無一處漏水。

連接大橋與隧道的“貝殼島”是另一大難題。為了兼顧工期、通航、生態保護,科研人員以鋼筒直插海底再在中間填土的方式代替了傳統的拋石填海、圍堤築島,最終僅用221天完成兩島築島,縮短工期超過兩年。港珠澳大橋橫跨中華白海豚保護區,施工之初,白海豚僅有1400頭;主體工程完工後,白海豚增加到了1800頭。

港珠澳大橋工程集結了國內上千名科技工作者,世界級挑戰背後,是創新攻堅和科技支撐的強力驅動。“如果不是國家的整體科研和裝備實力到了這一步,做這樣的整體設計是不可想象的。”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說。這一工程也被英國《衛報》評為“現代世界七大奇蹟”之一,是繼“三峽工程”和“青藏鐵路”之後享譽海內外的又一大“超級工程”。

珠江口上的超级工程

2011年11月,港珠澳大橋人工島上勞動的建設者。(王紅/圖)

珠江口上的超级工程

2016年在港珠澳大橋超大的沉箱構建基地拍攝的李凱。他十四年如一日地拍攝港珠澳大橋建設工作,積累下大量畫面成為剪輯國家紀錄片的珍貴素材。(王紅/圖)

珠江口上的超级工程

2018年10月,港珠澳大橋開通在即,珠海情侶路上一對推著行李箱的情侶。(王紅/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