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超級大橋建設奉獻力量——長安大學助力港珠澳大橋建設側記

本報記者 呂揚 通訊員 馮秋香

10月23日,港珠澳大橋正式開通。

港珠澳大橋跨越伶仃洋,東接香港特別行政區,西接廣東省珠海市和澳門特別行政區,總長約55公里,是“一國兩制”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在港珠澳大橋建設過程中,長安大學科研團隊及校友全面參與了包括設計、科研、施工、管理等各個方面的工作,為大橋的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

為全球最長的跨海大橋貢獻力量

港珠澳大橋地處颱風、航運、海事、航空管制等諸多因素約束的伶仃洋區域。大橋採取“橋—島—隧”結合的建設方案,其中海底沉管隧道長達6.7公里。無論從建設長度還是水下施工難度來說,都是一項巨大的挑戰。

長安大學充分發揮公路橋樑隧道方面的專業優勢,根據工程建設的需求開展多項技術難題攻關。多支技術團隊為大橋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沙愛民、陳華鑫教授團隊承擔了“節段式沉管隧道路面關鍵技術”研究任務。這一科研項目針對節段式沉管隧道管節之間變形大的突出問題,設計提出了合理的路面結構和沉管接頭的路面材料設計方案,良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

謝永利教授團隊承擔了“外海厚軟基大回淤超長沉管隧道設計與施工關鍵技術”項目中的兩個專題研究,研究成果為準確評估港珠澳沉管隧道在多工況條件下的基底回彈、沉降、縱向剛度變化情況以及沉管隧道剪力鍵的優化設計提供了重要支撐。

劉健新、李加武教授團隊承擔了江海直達船航道橋的結構抗風性能試驗研究工作。團隊提出的主樑渦振抑制措施大幅降低了該橋主樑風致振動減振費用,實現了颱風期間橋塔施工的安全,確保了主橋工期。

參建這個偉大工程很自豪

從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總工程師蘇權科、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局長助理高星林,到江海直達船航道橋橋塔“海豚塔”的設計負責人文峰……無論是總體規劃、前期施工方案制定還是管理、設計、施工、監理、運營、環保等各個環節,到處都有長安大學優秀校友的創新智慧。港珠澳大橋的建設背後是他們忘我的付出與深厚的情感。

在與港珠澳大橋建設相伴的10多年裡,蘇權科始終記得當初踏足伶仃洋時心中的願望——在這裡造一座橋。經過研究論證,他們為這座橋制定了三個建設標準:世界一流的跨海大橋、為用戶提供優質服務、成為地標性建築。港珠澳大橋建設所形成的技術標準、研發的施工設備、施工工藝等多項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對於國內外其他工程的建設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也將“中國標準”推向了世界。

高星林在2008年參與了港珠澳大橋建設。參建港珠澳大橋的經歷讓高星林感觸頗多:“這個項目給了我們一個平臺,給了我們工程管理和施工的國際視野,也給了我們可以為國家做點事、實現自己理想的機會。能夠參建這樣一個偉大的世紀工程,我們感覺到非常自豪。”

“只有把工程和藝術充分結合,才能做出精品。”文峰在2011年加入港珠澳大橋建設項目,負責江海直達船航道橋橋塔的設計工作時,就抱定了這樣的信念。

為了確保橋塔的安全與可行性施工,文峰對每一部分的每個細節都進行了精確的計算。為保證曲線形橋塔的每一個腔室在檢修時都達到“可檢可達”標準,文峰要求設計組人員深入到同比例模型之中。正是由於他在設計施工過程中的堅持,才造就了這一座造型驚豔、設計精密的“海豚塔”,也正是由於他的高標準嚴要求,才確保了自重3000噸的“海豚塔”順利完成了一次性吊裝。

煙波浩渺的伶仃洋海域,因其海面寬闊、入海口水急浪高,而成為現代交通建設的一大難題。而今,橫跨東西、飛架三地的港珠澳大橋如一條蜿蜒的巨龍,連接了香港、珠海、澳門,必將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發展帶來新的活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