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商用倒計時 投資回報、核心器件成兩大掣肘

5G商用倒計時 投資回報、核心器件成兩大掣肘

本報記者 陳寶亮 北京報道

中國5G技術研發試驗第三階段測試結果即將公佈。多位知情人士介紹:“7月份完成了NSA標準的室內測試以及部分室外測試,26日的通信展之前完成了所有NSA測試,並且完成了SA標準的室內測試,定於28日公佈5G第三階段測試結果。”至此,自2016年1月啟動、工信部指導實施的5G技術研發試驗、5G產品研發試驗、5G系統方案驗證已基本全部完成。

此後,三大運營商會在這一測試的基礎上陸續進入“規模實驗網”建設階段,以中國移動為例,其2018年規劃在上海、杭州、廣州、蘇州、武漢每城市建設超過100個5G基站進行關鍵功能及性能驗證。但同時,更多的測試開始側重於發改委專項,根據專項要求,中國移動將在2018-2020年內新增12個城市建設5G業務示範網,並於2019年開展無人機、遠程醫療、機器人等九大5G應用。

不過,5G SA標準落地才剛滿3個月、中國5G商用頻譜分配方案尚未正式出爐,在2020年規模商用之前,三大運營商需要在接下來一年多的時間裡敲定各自技術方案、並且在多種應用上摸索新的利潤點。

從2G到5G,中國通信產業從落後跟隨走到了最前沿,無論是5G的業務模式探索,經營模式、還是產業界的技術研發,都已經沒有可以借鑑、模仿的對象,中國的通信產業需要通過自主研發、開放合作探索新的發展路徑。

全球共同的難題

5G發展需要解決的第一個困擾就是“投資回報率”。

“5G需要的基站數量是4G的2-3倍,5G基站的單價至少是4G的2倍。”日前,工信部通信科委常務副主任韋樂平在2018中國芯片發展高峰論壇分析,“5G需要的投資至少是4G的1.5倍。”他介紹,中國三大運營商的4G投資總計約8000億元,以此計算,5G投資額將超過1.2萬億。除此之外,5G的功耗至少是4G的5倍,這也就意味著運營商未來的網絡維護費用將大幅增長。

“考慮增長、轉型和競爭需求,運營商都在推動5G,但也都在擔心5G的投資回報率。”韋樂平指出,運營商目前依靠用戶、流量收入的增長模式已經見頂,“物聯網雖然存在巨大的潛在連接數,但現在對運營商的收入貢獻不足1%,低時延、高可靠或許會成為5G唯一的特色業務,但目前還沒有出現典型的應用。”

也正是因此,雖然5G全方位的技術創新給全社會創造了機遇,但唯獨運營商對5G部署不斷降溫。中國電信研究院總工程師畢奇在日前的會議中介紹,“各省運營商公司在瞭解5G之後,對5G的熱情已經從沸騰降至冰點”,更高的速率並不能帶來更多的收入,5G的投資很難轉化成利潤,“通信行業的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頸”。

當然,這一瓶頸是全球通信行業共同的難題。但對中國而言,運營商需要更長的週期消化“1.5倍”的資本支出,國內三大運營商的資本開支佔收入比將從4G時代的30%降至25%以下。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預測,中國2020年將發展400萬5G用戶,至2025年達到4.28億,這一增速遠低於此前的4G用戶增速。

目前,工信部正在全國推動5G創新應用大賽,發改委也出臺專項資金支持運營商探索5G示範應用,以期通過示範應用讓5G儘早深入到汽車、醫療、工業等領域,這些創新探索旨在為運營商尋找新的商業模式以解決投資回報率的困擾。

除此之外,目前既定的頻譜分配方案,以及各省政府陸續出臺的5G建設規劃,都在通過政策資源、城市配套、環境評估等角度為運營商節省資金、時間成本。整個通信產業正在從最初的跟隨模仿轉向創新探索,政府部門也需要為5G的建設、運營探索新的配套政策、發展環境。

核心器件短板

當然,在探索商業模式的同時,中國通信產業同時需要考慮,“5G時代中國能否補齊核心器件的短板”?

多家芯片、射頻器件公司人士告訴記者,“3G時代,華為、中興崛起成為全球五大電信設備商;4G時代,華為、小米、vivo、OPPO四大手機品牌在全球脫穎而出。而現在,中國的5G市場將帶動國內的芯片、器件產業突破低端市場,在高端市場站穩腳跟。”

5G的標準制定前期,中國移動牽頭制定5G系統架構,華為主導的Polar碼入選成為5G控制信道的編碼方案,中國通信產業成為全球5G技術的主要貢獻者。

目前,國內通信產業中的高端FPGA、DSP,基站、手機設備上的高端處理器、放大器、濾波器以及測試儀器仍主要依賴進口。

事實上,國內存在部分FPGA、DSP芯片企業,卻沒有推出適用於通信行業的芯片。國內有數十家射頻芯片企業在低端市場廝殺,高端市場則被Skyworks、Qrovo、博通三家公司壟斷。與此同時,國內唯一在公開市場生產手機芯片的紫光展銳,雖然近幾年已經拿下全球1/3手機芯片市場,但其產品始終難以進入諸如華為、小米、OPPO、vivo的供應鏈。

在中國發展最快的通信產業中,中國的芯片器件產業卻始終難有進展,一方面是因為國內企業技術實力與國際企業存在明顯差距,而領域方面則是國內通信、手機企業對國產器件缺少信任。

如今,大多數企業已經意識到“供應鏈風險”,中興終端公司已經開始採用展訊芯片研發旗艦機,華為、vivo在非旗艦機中也開始採用國產的射頻器件。國產芯片、器件產業正在獲得越來越多的機會。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既定的5G頻譜分配方案中,三大運營商初期將在2.6GHz、3.5GHz部署5G網絡,暫未分配毫米波頻段。這一分配策略可以藉助中國已經具備一定基礎的芯片器件產業,避開了基本處於起步階段的毫米波產業,後者幾乎完全由美國企業壟斷。相比之下,國內毫米波產業工藝相對落後,產品集成度、功耗與國外產業存在較大差異。

但是,5G系統需要低、中、高全頻段資源,毫米波是5G發展階段必備頻段,中國同樣在規劃出臺毫米波商用頻段。如果通信設備、手機廠商開始與國內芯片器件產業協同發展,國產芯片將在5G時期蛻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