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走失事件頻發 預防走失或許比尋找更重要

老人走失事件頻發 預防走失或許比尋找更重要

“某某老人,在某某小區走失,家人非常著急,有知道下落者請速聯繫。”每當在社交網絡和戶外看到這種類似尋人信息,總是牽動著很多家人的心,老人走失的新聞頻頻見諸報端,在尋人的同時,不少人也提出疑問,到底怎麼才能預防?老人走失後又能做點什麼?針對此問題,記者進行了調查瞭解。

老人走失事件頻發 預防走失或許比尋找更重要

調查顯示:我國平均每天約有1370名老人走失

老人走失事件時有發生

近日,泰城東部一小區老人走失的消息牽動了不少市民的心,最泰安全媒體客戶端發出尋人信息後,消息在網上輾轉、發酵。天氣寒冷,老人年齡大、走失時間長等等信息都讓看到的人揪心。幸運的是,第二天凌晨,走失老人的家人在多方幫助下尋找到老人,老人也一切平安。

繼代購、微商之後,現在,微信朋友圈裡又一種現象多了起來,就是尋人,尤其是尋找老人。在尋人信息中,字裡行間都流露著家屬的焦急心情,每每看到這種事情,都令人揪心。22日,記者以“泰安老人走失”為關鍵詞在網上進行搜索發現,一週內,就有三條尋找老人的信息被多次轉發,被尋找的老人年齡也都在70歲以上。採訪中也有不少市民反映,經常在微信朋友圈裡看到尋人的信息,“前幾天是一個12歲的男孩走失,後來又看到一位70多歲老人走失的信息,現在這種老人走失的信息還是挺多的。”採訪中,市民孫女士告訴記者,老人走失時常發生,也讓他們自身提高了警覺。

走失老人多因患有疾病 家人因多給予關注關懷

採訪中記者發現,在近段時間發佈的尋人信息中,老人走失原因主要是迷路和患有疾病。據2016年10月,中民社會救助研究院發佈的《中國老年人走失狀況白皮書》統計數據顯示,每年全國走失老人約有50萬人次,平均每天就約有1370名老人走失。老人走失後的死亡率接近10%,再次走失率高達25%。

在走失的案例中,記者看到,走失的主要原因是老人患有老年痴呆症或精神疾病,也有的是因為年齡太大,記憶力減退,辨識能力差。採訪中,幾位社會組織的愛心志願者告訴記者,在他們接觸過的走失情況中,老人的頻頻走失除了與自身疾病有關外,城市建設和生活方式的不斷改變,也是讓他們容易迷失的原因。“周圍環境變化快,獨自外出的老人就很可能迷失方向,找不到回家的路。還有的就是老人離開了熟悉的環境來投靠子女,突然改變的陌生環境讓他們一時無法適應。”志願者韓女士表示,對老年人,家人要多多照看,給予關心,大家在發現路上有疑似走失老人時,也要多關注,發現線索。

可將聯繫卡縫製老人衣服上,一旦失蹤要及時報警

採訪中,不少市民表示,老人如果患有阿爾茨海默症的話,家人的壓力會非常大。由於平時工作忙碌,不可能一直守在老人身邊,如何合理有效地看護老人成為他們最需要解決的困難。那麼通過什麼方式既能防止老人走失,又能在老人走失的情況下,及時的為其找到家人,記者採訪了寶貝回家的志願者,給大家支招。

結合在寶貝回家的一些尋人經驗,寶貝回家的志願者張先生告訴記者,對於一些平時比較喜歡出門走動的老人,尤其是患有疾病的老人,家人可以製作一個老年人聯繫卡帶在身上或者縫製在老人的衣服上,上面寫清楚老人的姓名、家庭住址、聯繫人電話,方便迷路或發生意外狀況的老人及時聯繫到親屬。“辦法有很多,像查看附近監控,去聯繫救助站等等,但預防走失與尋找同樣重要,一旦老人失蹤,要及時報警。”

此外,張先生提及,目前民政部門有一個名叫“全國救助尋親網”的網站,很多救助站會上傳信息,有需要時也可關注。

【最泰安全媒體記者 李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