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贛南地方特色戲曲—寧都採茶戲「半班」

江西贛南地方特色戲曲—寧都採茶戲“半班”

寧都採茶戲是一種江西省的漢族戲曲劇種。寧都是客家人最早的聚居地,客家先民孕育著客家藝術,客家採茶戲吸民間藝術之養料,採中原及其它劇種之所長,經長期交流和相互影響,逐步從三角班演變到半班、半整雜乃至行當齊全,劇目、音樂豐富的大班,現已列入全國320多個獨立的地方劇種之一,載入《中國戲曲曲藝辭典》、《中國戲曲志》、《中國戲曲音樂集成》。

江西贛南地方特色戲曲—寧都採茶戲“半班”

寧都採茶戲形成於清乾隆中葉(約1768年前後),因演採茶燈起家,故初名“燈子戲”,又稱“採茶戲”。經歷了三角班、前半班、半整雜、後半班等階段,到20世紀60年代初已具備大班規模。創始人凌官保是興國縣龍公山人,發源地在寧都縣賴村鎮賴村。在24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出現過三盛三衰的局面:初盛於嘉慶初年,藝人多、班社多,已從三角班進入半班階段,而衰於道光初年,因演出了反抗剝削壓迫、反對封建倫理道德等戲,被官府明令禁演(見清道光四年版《寧都直隸州志·禁搬演採茶》);二盛於光緒初年,與祁劇藝人同臺演出,條件更好了,水平提高了,進入半整雜階段,而衰於紅軍北上抗日後,被反動統治者抓丁封箱,殘酷迫害;三盛於解放後至文化大革命前夕,可算是空前的繁榮昌盛。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藝人揚眉吐氣,和全國人民一樣翻身作了主人。這個劇種得到各級黨政領導的關懷重視,大力扶植,並得到許多名人的愛護與大力扶助。

江西贛南地方特色戲曲—寧都採茶戲“半班”

寧都客家採茶戲曲調共100餘個。小戲以戲名為調名,男女同曲異腔。半班後,發展了導板、散板、訴板、快板、哭板等板式。常用的基本唱腔有:“川調”,以宮調式為主,主奏樂器勾筒(二胡),定弦2—6,是音樂的主要部分。其中有川調導板、原板、反川調、快川調、川調哭板等板式。“青龍山調”,分上調和下調兩種,徵調式,勾筒(二胡)定弦為5—2,有原板、訴板、哭板和散板等。“毛洪記調”,為宮調式,主奏樂器定弦為1—5,有原板、訴板等形式。還有民歌小調,主奏樂器定為6—3,曲調較輕鬆活潑,幽默詼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