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化蘋果」怎麼種,開腦洞了

文/ 半島記者 劉雪蓮 圖/ 半島記者 梁玉鵬

用上自動栽植機,栽蘋果樹不用“挖坑”,一小時栽完一畝地很輕鬆;給蘋果套袋的手持式套袋機,套完50個蘋果只要三四分鐘;蘋果專用多功能採摘平臺,可以實現蘋果的高效無損採摘……近日,由青島農業大學牽頭的山東省農機裝備研發創新計劃項目“蘋果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裝備研發”現場會在臨沂市沂水縣的一片蘋果試驗田舉行,現場會上亮出蘋果機械化生產的十八般武器。

蘋果自動化生產的很多機械雖然炫目,但大面積推廣仍面臨規模化標準化種植不足、“山寨”機械嚴重等各種問題,農業生產以機器代替人路途漫長。

“機械化蘋果”怎麼種,開腦洞了


現場技術人員登上蘋果多功能作業平臺,展示採摘過程。

◆蘋果機械化生產亮出十八般武器

自動栽植機,栽蘋果不再“挖坑”

提起蘋果樹種植,很多人會想到先挖個坑,然後把樹苗放進去,再培上土,先進些的,會用機器挖坑,然後放苗、培土。不過,觀摩會現場演示的蘋果自動栽植機,讓栽蘋果不必再“挖坑”。

“機械化蘋果”怎麼種,開腦洞了


4PZ—1700型蘋果多功能作業平臺演示。

一臺蘋果自動栽植機,一人駕駛,兩人站在車後作業平臺上,從平臺中間的空隙,也就是喂苗系統中,將樹苗依次放下去,隨著機器的行駛,一排蘋果樹就栽好了。樹苗之間的株距約為60公分,筆直排列,十幾棵樹苗栽好也就用了幾分鐘,說是栽樹,看上去更像是“插樹”。

“機械化蘋果”怎麼種,開腦洞了


技術人員登上果樹開溝栽植機,快速種出一行果樹,又快又穩。

“這麼快,這樹栽得能結實嗎?”對於看起來如此輕鬆的栽樹方式,觀摩人群中立即出現懷疑聲。有人走到栽好的樹苗前,先是用手輕輕晃一晃,樹苗紋絲不動,然後嘴裡說著“哎喲,還挺結實”,便用力去拔,樹苗仍然巋然不動。

“這個機器種的樹苗,5級風之內,是刮不倒的。”擔任現場解說的青島農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副院長王東偉笑著說,用這樣一臺機器,只需要三個人,一畝地不用一個小時就可以栽完,樹苗和樹苗之間的距離是可以自行設定的。

另外一臺更高大上一些的自動栽植機,後面的作業平臺上還有兩把小椅子,工作人員坐在椅子上,拿著樹苗往喂苗系統裡放就行。和上臺栽植機不同,這臺栽植機可以起很高很寬的壟,有利於水肥一體化的灌溉系統鋪設。

“機械化蘋果”怎麼種,開腦洞了


兩名技術人員在蘋果多功能栽植機演示高壟種果樹。

自動套袋機,三四分鐘能套50個

“這是什麼,蘋果自動套袋機?這個得好好看看。”由煙臺夢現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研發的手持式蘋果套袋機,在觀摩會現場引發了極大關注。

這臺蘋果套袋機,樣子看起來像一臺大一些的吹風機,單手拿著,像拎著一瓶礦泉水。套袋機手柄上方有個白色感應按鈕,看好需要套袋的蘋果後,手指接觸按鈕,不需要用力按,一個袋子彈出,袋口自動張開,套住蘋果後自動封閉袋口,套一個蘋果也就幾秒鐘的時間。移開機器,另一個袋子自動彈出,就可以套下一個蘋果了。

“機械化蘋果”怎麼種,開腦洞了


智能蘋果套袋機成為現場一大亮點,技術人員用模型小蘋果演示操作方法。

“套袋機配有蘋果專用袋,機器中一次可放50個袋子。”煙臺夢現公司總經理陳愛民表示,給蘋果套袋的活兒一般是女性來做,要考慮她們的胳膊承受力,每次裝50個袋子,套完換袋子的工夫可以休息一下。“如果不考慮找蘋果的時間,用這個機器,50個蘋果三四分鐘就能套完。”

據王東偉介紹,為了減少蘋果生長過程中的病蟲害和損傷,以及避免蘋果與農藥接觸,全國的蘋果種植達到98%以上的套袋率。但是現在蘋果套袋的人工成本高、人手短缺,而適合蘋果套袋的時間又是有限的,時間不等人,所以蘋果套袋機很有市場。

多功能採摘平臺,高效又無損

最近幾年,每到蘋果成熟季,就會有果農抱怨找人摘蘋果價格太貴,甚至有時有錢也找不到人。觀摩會現場,大家對於蘋果的自動採摘機器相當感興趣。

一臺蘋果專用多功能採摘平臺引起關注。這臺機器擁有全液壓系統的可自主升降平臺,可根據蘋果樹的高度自主調節高度,而且,不管地形如何傾斜,作業平臺都會調整保持水平,以保證在平臺上作業人員的安全。

機器平臺上有4個作業工位,可供4人同時採摘蘋果。每個工位上都有一個轉向非常靈活的手柄,與待採摘的蘋果保持親密距離。手柄與傳輸系統相連,傳輸系統工作人員摘下蘋果後,順手放到手柄傳輸帶上,蘋果經過黑色傳輸帶,再穿過一片柔軟的、綠色小瀑布一樣的傳送裝置,就會進入系統下面的集果箱中。集果箱滿了後,系統自動降下箱子,緩慢無震放到地上,然後換上新的集果箱就可以連續作業。

現場,工作人員開動機器採摘了一些蘋果。記者從集果箱中拿起蘋果仔細看了看,經過傳輸系統的蘋果,完整性非常好,無任何碰撞損傷。

青島農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院長尚書旗表示,這一採摘系統用的是柔性限位輸送系統,整個輸送系統所用材料都是柔性的,另外傳輸過程中,每個蘋果都有固定位置,互相不會碰撞,這些都保證蘋果不會因傳輸而受損,又大大提高了採摘效率。

自動導航,拿著遙控器施肥

除草、施肥、噴藥……蘋果,是一種需要多次植保的農作物,在此次觀摩會上,各種植保機械的數量也不少。

一臺自動導航的施肥機,工作人員啟動機器後,便手拿遙控器跟在機器後面,悠閒地看著機器工作。

觀摩會現場,大部分機器個頭都挺大,適合在有一定行距的標準化果園裡使用,如果是那種人都很難進去的傳統蘋果園,這樣的大機器也無用武之地。

一款小巧的多功能施肥機就為傳統蘋果園而生。綠色的小巧機身,看起來只有五六十公分高,放到林中,人在外面用遙控器遙控,小機器便貼地運行施肥,相當靈活。

此外,現場會上還有一批吸引關注的自動化機械系統:可以快速獲得地表性狀、噴灑農藥的無人機;用於沙地、丘陵地的開溝機;擁有二次霧化技術的植保機;可以將修建後的樹枝打成小片狀的樹枝粉碎機;小巧迷你的揹負式鋤草機;螺旋式打穴機;防堵防漏的水肥一體化設備;可以遠程監看的蘋果智慧物聯網系統……

◆自動化機械,越炫酷越好?

“用了機器後,這摘蘋果還離不開人啊!”觀摩會現場,在看到最終的機械收穫蘋果演示後,觀摩人群中有人覺得這技術不夠“炫”,恨不得從頭到尾所有的程序都由機器來完成,人只要坐享其成就行。

“大家可能都看過網上的視頻,用機器搖蘋果樹,蘋果樹下兜著塊布,一搖,蘋果嘩嘩掉下來。”王東偉看出大家的小失落,他表示有些看著很“炫”的操作,其實並不是最佳的選擇,就像用機器搖蘋果樹,對蘋果樹還是有明顯損害,會影響到第二年的正常生長。此外,通過搖蘋果樹的方式採摘蘋果,蘋果之間很容易互相碰撞,造成損傷,這樣的蘋果很難保存,一般都是用來做果醬和果汁,而對於我們習慣的鮮食蘋果,這樣的方式並不可取。

青農大機電學院院長尚書旗也提到了機械手摘蘋果技術,真正的機器人操作,但結果並不比人快,相反還比人要慢很多。“這機器摘蘋果前,得先觀察蘋果的顏色,看紅到了什麼程度,能不能摘,等確認能摘了,要再觀察這個蘋果周圍的枝杈,看該從哪裡‘下爪’。”尚書旗說,等到這些步驟都做完,把蘋果摘下來,已經比人慢了很多。

在現場會上,觀摩者也更注重自動化機械的實用性以及性價比。看完蘋果專用多功能採摘平臺後,立即就有人感慨“這個很實用”。看起來最貌不驚人的蘋果套袋機,成為眾人追逐的焦點,大家親自拿著機器模擬套袋,仔細詢問機器的價格、紙袋的價格,研究紙袋的構造,還有人建議研發拆袋機。

◆機械代替人要過幾道坎

此次青島農業大學的現場會在沂水縣的一片蘋果園裡舉行,這也是學校牽頭的為期兩年的蘋果機械化項目研發兩片試驗田之一,另一片試驗田在煙臺。

此次現場會上展現的很多機械都讓人眼前一亮,不過,不少機械用得有些“憋屈”,並不能發揮最大功能,而原因就在於蘋果園的條件限制了機器的發揮。

“我們看這片蘋果園,不是我們理想中的樣子,但更符合我們現在的實際。”現場會一開始,王東偉就坦然指出,這片試驗田,並沒有達到機械化種植的完美狀態。為了方便機器的演示,有些地方還是青農大的工作人員臨時進行了修剪。

王東偉表示,蘋果生產的機械化,很重要的一條是種植的規模化和標準化,規模化的種植,可以提高機器的利用率,標準化的種植,則可以發揮機器的功效。

標準化種植的蘋果園該是什麼樣的呢?王東偉的描述,基本顛覆了我們對於傳統蘋果園的印象。傳統蘋果園,一棵蘋果樹長得枝繁葉茂,一棵樹就佔據四周很大一片地盤,又高覆蓋面積又大,然後樹與樹之間枝丫交錯,別說進機器,進人都難。

標準化的蘋果園,則是“矮砧密植”,蘋果樹下面的砧木只有五六公分,樹的整體高度控制在2米到2米5,蘋果樹行與行之間的距離達到3.5米到4米,為機器作業留出足夠的空間,而一排蘋果樹間的株距,則可以密到50公分左右,蘋果樹呈紡錘狀生長,密集結果。這樣的一種種植,無論是修剪、噴藥、施肥還是採摘,都是特別適合機械規模化作業的。

“山東省500多萬畝的蘋果種植面積,能實現標準化種植的不足十分之一。”王東偉說,對於很多果農來說,把現有的果園翻倒重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考慮的因素有很多。在推廣機械化的路上,這也是我國和歐美國家很大的不同,歐美很多國家的規模化、標準化種植已經很多年。

除了受規模化、標準化種植的限制,自動化機械的研發也受到“山寨”產品的威脅。

在觀摩會現場備受寵愛的蘋果自動套袋機,計劃於下個月正式上市。雖然這一產品已有37項專利在手,但是對於煙臺夢現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的總經理陳愛民來說,最擔心的還是產品的仿冒。這一產品,公司從2014年起就開始研發,2017年加入青島農業大學的項目團隊後,在青農大的幫助下,技術進一步完善,終於有了現在的產品,但是產品一旦上市,太容易有人偽造,而這會大大打擊公司新機械的研發熱情。

省農機局有關處室負責人表示,農業自動化機械的推進,也要考慮到整個勞動力市場的情況,目前,還有一部分人靠農業的生產生活,過於快速的機械化推進會剝奪他們的工作機會,我們需要做的是保證有機械化生產的能力,然後適度推進。

◆試驗背景

2年時間 10家單位 213名技術人員

2017年,青島農業大學主持承擔2017年度山東省農機裝備研發創新計劃體系項目 “蘋果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裝備研發”。這一項目的目標任務是:圍繞山東省蘋果產業實行全程全面機械化的目標,進行蘋果農機農藝融合生產技術模式體系建設,構建蘋果生產機械全程機械化技術裝備體系,研發蘋果生產機械智能化共性技術,創建蘋果數字化、信息化、可視化的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數字模擬體系。

據青島農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院長尚書旗介紹,這一項目歷時兩年,建立了兩處合計660畝的高標準示範基地,用於樣機試驗、測試。此次觀摩會上,有26臺機具進行了現場展示。

據悉,“蘋果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裝備研發”項目由青島農業大學主持,聯合山東省計算中心(國家超級計算濟南中心)、萊蕪豐田節水器材股份有限公司、煙臺傑瑞石油裝備技術有限公司、濰坊森海機械製造有限公司、高密市益豐機械有限公司、煙臺市農業機械科學研究所、煙臺夢現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淄博市農業機械研究所、煙臺雲都海鷹無人機應用技術有限公司、榮成市順達車業有限公司等10個企事業單位共同承擔。項目開始後,共有213名技術人員參與研發,項目外8家生產企業也積極參與,協作完成了部分樣機及產品的生產應用。

經過兩年時間,該項目突破了1項蘋果機械化與智能化融合的共性技術,實現了12項重大關鍵技術的創新,研發了樣機11種23臺裝備,形成自主知識產權技術72項,編寫蘋果機械化生產技術規程、地方標準及企業標準合計9項,發表論文21篇。形成了國內該領域具有顯著優勢的蘋果機械化技術創新團隊。

實現11種機型技術推廣與輻射帶動,截止到2018年10月31日,各類機具推廣應用2000餘臺,實現了約1.2億元的經濟效益,提供了就業崗位300餘個,在山東、陝西、山西、寧夏、甘肅、新疆、湖北等9個省市自治區進行了推廣,培養了50餘名專業技術人才、800餘名技術人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