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潁56位打工仔一年省出3萬,爲村里建書屋廣場

臨潁56位打工仔一年省出3萬,為村裡建書屋廣場

用“高富帥”當群名稱,起初只是他們的自我調侃。

可如今,這個冠於56個打工仔頭上的群名稱,卻在全村得到了認可,甚至刻在了村裡的一處“功德碑”上。

一年多的時間裡,這群遠離家鄉在外打拼的“新一代村民”,湊錢出力,不僅為村裡修建了文化娛樂廣場,還義務勞動,將舊瓦房改造成了“圖書館”,為村裡的孩子提供讀書、學習的場所。

“我們雖在外地打拼,但老家是我們的根,我們一人捐一點錢,村子就能建得更好,讓村民更有幸福感,何樂不為呢?”群主郭栓柱稱,自願捐款,支援家鄉建設,還將繼續。

臨潁56位打工仔一年省出3萬,為村裡建書屋廣場

“郭莊高富帥”成員為村裡做了許多小事。受訪者供圖

【事件】

貧困村裡有一群打工仔

卻被稱為“高富帥”

提起“高富帥”,許多人都會想到“顏值擔當”“生活富裕”。然而在漯河市臨潁縣皇帝廟鄉郭莊村,有這樣一個群體,成員被村民們稱為“高富帥”。

他們顏值一般,工資收入也不高,從吳集村走出,分散在全國各地謀生計。但心繫家鄉的他們,通過微信群聯繫在一起,為村裡的發展捐錢助力。

“村裡很多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但是郭莊村這幫小夥,想著為家鄉捐錢出力,做了很多貢獻。”吳集村黨支部書記張廣超告訴河南商報記者,他們是村民心裡的“高富帥”。

吳集村下轄四個自然村(包括郭莊村),2014年被列為省級貧困村,年輕人外出打工者居多。為方便大家聯繫,2016年初,村裡幾位年輕人商量了一下,決定組建一個微信群,群友清一色姓郭,並取名“郭莊高富帥”。

“當時起這個名字,是為了大家溝通,也只是調侃,沒想到後來竟然被鄉鄰認可了。”郭栓柱稱,“一次聊天中,偶然提到外出打工的我們有義務為村裡的發展做些事情,便在群裡倡議為村裡發展捐錢助力,沒想到得到了群裡所有人的同意。”

郭栓柱告訴河南商報記者,從那次以後,村裡有需要,大家就會自願貢獻,一年多下來,一共為村裡湊了3萬多元,不僅建了書屋,還修了魚塘,村裡建文化廣場時,群友們也出了不少力。

【細緻】

捐款全部自願

賬單透明公開

“在外打拼,我們經歷了太多不易,也正因此,我們更想家鄉發展得更好。”郭永輝是“郭莊高富帥”群裡的一員,如今在鄭州賣燒餅的他,每月收入3000元左右,但他表示,每人出一份力,家鄉能變得更好,很樂意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出錢。

郭栓柱稱,“一人少吸一包煙,拿這錢為老家做貢獻”成了大家的口頭禪,“捐錢不分多少,五毛、一塊,積攢起來多了,就能夠為村裡的老少爺們辦點事兒。”

如今,“郭莊高富帥”群還有專人負責財務管理。在漯河開了一家文具店的郭照傑對大家的捐款情況,詳細統計,並公示在群裡。

郭照傑給河南商報記者發來的多張“賬目”顯示,捐款者的名字以及錢數都被一一記錄,有人10元、有人20元,合計數目都清清楚楚。

“大家在外謀生,大多掙的是辛苦錢,工資不高,每次捐的雖然不算多,但熱情很高,即使捐一塊錢,也都會被記錄在賬本上。”郭照傑說。

【肯定】

“郭莊高富帥”

贏得村民讚譽

如今在郭莊村,不僅能看到印有“郭莊高富帥群”字樣的大紅燈籠,街道的一面牆上還有“郭莊高富帥”簡介,在村裡的一處“功德碑”上,“郭莊高富帥”也赫然在榜。

2016年,吳集村想修建文化廣場,但是資金上遇到了困難,“郭莊高富帥”成員果斷擔當,多方籌集資金,將文化廣場建起。村裡邊荒廢的魚塘無人管理,“郭莊高富帥”出錢出力,在很短的時間裡將魚塘利用起來,為村民打造了一個好的休閒場地。

今年,當聽說村裡的孩子放學後沒有地方學習,他們便主動聯繫村裡找到了三間破舊瓦房,組織群友們重新刷牆,將書屋裝飾一新,同時邀請退休的老教師輔導學生們學習,還為書屋添置了百餘本圖書。

“我們吳集村還有另外三個自然村,郭莊的這個群目前作為試點群,已經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接下來我們會在其他村子裡邊推廣。”張廣超對河南商報記者說。

“只要我在群裡一天,我們的捐助就會繼續,我們都是村裡出來的孩子,現在為村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天經地義的。”郭栓柱稱。

轉自程亞龍/河南商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