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送魂者,又稱擺渡人(上卷)

之前看過一本小說,是講擺渡人。說人死之後,靈魂會從肉身裡剝離出來,然後進入荒原,再從荒原到達彼岸(或羽化飛昇或進入六道輪迴或墮入阿鼻地獄)。而荒原十分危險,有無數貪婪殘忍的惡魔等待著靈魂得以果腹。而每個靈魂都需要一位擺渡人,擺渡人就是靈魂的守護者,負責護送靈魂。

他們是送魂者,又稱擺渡人(上卷)

《拉薩河上的牛皮船》 油畫 2009年


然而不單指小說,現實生活中也有一群擺渡人,他們就生活在中國的西南地區,他們以牛皮船渡己渡貨渡人也渡魂!

他們是送魂者,又稱擺渡人(上卷)


牛皮船擺渡人。拍攝:王澤強 五之


他們是俊巴人也是送魂者

以前,在拉薩河渡口的俊巴人每天除了擺渡,還肩負著另一個重要的“使命”,那就是幫逝者家人運送收魂罐。藏族有一風俗,人去世後要在門口掛一個陶罐,陶罐裡要煨桑燒香不能熄滅,認為這是逝者靈魂寄宿的地方,大約一週舉行濃重的送魂儀式。送魂那天,天葬師提著收魂罐在前面開路,眾親友緊隨其後,中途不能停滯(過去在拉薩有一個特別現象,送魂車過十字路口時可不受紅綠燈的限制),一行人來到拉薩河邊,在香爐裡燃起桑枝,這時天葬師乘上牛皮船,行至河心水域,天葬師將逝者的收魂罐輕輕的放在水面上,收魂罐順著河水緩緩飄走,河岸上人們手捧糌粑排成一隊,望著收魂罐飄走的方向高呼“嗦、嗦、嗦”,隨即將手中的糌粑拋向空中,祈願親人的靈魂早日升天轉世。遠處,水面上一溜白色的煙霧漸行漸遠,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

他們是送魂者,又稱擺渡人(上卷)


雖然拉薩河邊的送魂習俗起源何時無從考證,但有一點,原來的拉薩河送魂儀式和牛皮船有著密切的關係。

他們是送魂者,又稱擺渡人(上卷)


也許你會問,牛皮包、牛皮鞋到時屢見不鮮,這牛皮船是什麼鬼?可靠嗎?能載幾個人呀?


牛皮船,顧名思義是由牛皮製作的,結構簡單,裡面用柳樹杆紮成船的骨架,再將兩張縫在一起的溼牛皮蒙在骨架的外面,四周邊緣與船幫用牛皮繩牢牢固定,等牛皮完全曬乾後,一個牢固的牛皮船就製成了。牛皮船最大的特點就是要保持乾燥,每次下水時間不能太久,上岸後要將船撐起來在太陽下面涼曬。牛皮船體輕浮力很大,一個不過五六平米大的牛皮船最多可乘十人之多。

他們是送魂者,又稱擺渡人(上卷)


這麼牛的船是現代工業嗎?

他們是送魂者,又稱擺渡人(上卷)


布達拉宮壁畫中的牛皮船。

當然不是!我們老祖宗可是很牛X的

我們在布達拉宮和桑耶寺的壁畫中都可以找到牛皮船早期的身影。在《舊唐書》的《東女國傳》中已見有文字記載:“其王所居名康延川,中有弱水南流,用牛皮船以渡”。

他們是送魂者,又稱擺渡人(上卷)


大約在2000多年前,那金黃色的身影,便出現在雅魯藏布江的藍色波濤之上。吐蕃王朝第九代贊普布岱功傑時代(約為公元前2世紀)雅礱部落的屬民便用柳木繃起牛皮,製成船在江河上行駛,在從此,牛皮船便和「高原之舟」犛牛並駕齊驅,成為雪域西藏水上和陸地運輸的主力。只不過吐蕃時期的牛皮船是圓形圓底的,估計只相當於現在牛皮船的一半大小,船內最多也就能容納三到四人。

他們是送魂者,又稱擺渡人(上卷)


他們是送魂者,又稱擺渡人(上卷)


而近代牛皮船從側面看是梯形的,上面小下面大,通常是用四張整牛皮縫製而成,船底部面積比早期的牛皮船要大很多,承載人數也比之前多五六人。在使用上,現今的牛皮船比較靈活,可以多隻船組合成一艘大船,以便運載更多的貨物和乘客過河,不過船伕也要多找幾個幫手才可以。牛皮船體重約50斤左右,船伕們一個人可輕鬆揹著行走,當然,背牛皮船需講究技巧,一根船槳插在船上方兩邊划槳用的繩孔裡,背時只要肩扛船槳,再將另一根船槳橫放在腰部支撐起下方船幫即可,靈活自如,稍作抖動船槳與船幫便會相互撞擊,咚咚作響,類似於鼓聲,由此,牛皮船伕們也就發明了自己的牛皮船舞,以此自娛自樂。

他們是送魂者,又稱擺渡人(上卷)


牛皮船舞的種類大致分為以下幾種:第一段叫“述道白”,由一位叫做“阿熱”的領舞者來進行演唱,類似於開場白;第二段叫“仲孜”,即野牛舞,開始時船伕們站在後面一排,兩名領舞者站在臺前兩側,船伕們在一片“雜昂!雜昂!雜昂”的擊船聲中跳船伕舞,而旁邊的領舞者則邊跳邊唱《祝福歌》;第三段叫“挑哈達”,領舞者們唱《祝福歌》的同時從藏袍中取出哈達,邊唱邊放在地上,同時船伕隊長來到臺中,向前彎腰,用背上牛皮船的右上角挑起哈達;第四段主要是唱《祝福歌》,唱完後領頭的領舞者向場下觀眾行禮後離開。

他們是送魂者,又稱擺渡人(上卷)


關於會跳舞的船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他們是送魂者,又稱擺渡人(上卷)


正在表演中的牛皮船舞


在拉薩河下游的對岸有兩個相鄰的村子,一個叫希榮村,另一個叫峻巴村,據傳有一天五世達賴從班丹拉姆宮殿返回拉薩,途經希榮村的一個沙丘時,突然天氣驟變,風沙彌漫,五世達賴立刻燃起桑煙,擺案做法才使風平波息。這時,從山上下來一公一母兩頭碩大的野牛,馱起五世達賴就走。回到拉薩後五世達賴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騎著野牛騰雲駕霧,翻越冰山雪峰,好不壯觀。醒來後他便將自己的夢講給西絨村的頭,希望他們將自己夢中的情景編排成舞蹈,從此《希榮宗孜》(犛牛舞)便就成了每年拉薩雪頓節上不可缺的獻禮節目,希榮村從此也名聲遠揚。峻巴村人向來是以打漁為生,漁夫們看到希榮村的犛牛舞那麼受歡迎,羨慕不已,便也揹著牛皮船效仿犛牛舞的樣子,只是牛皮船體型龐大,無法像犛牛舞那樣靈活自如,所不同的牛皮船舞用不著伴奏,鼓點節奏完全是靠舞者腰部的顫抖使得船槳與船幫敲擊而發出的,聲音更加深渾厚重,要是多隻牛皮船同時起舞,場面蔚為壯觀,更是犛牛舞無法企及的。

他們是送魂者,又稱擺渡人(上卷)


他們是送魂者,又稱擺渡人(上卷)


為什麼當地人會想到用牛皮呢?

個人認為西藏學者張鷹老師分析的頗有道理:“這是和西藏當地人生活的地區特徵來決定的。比如在林芝,小船其實都還是木頭做的,因為那個地方森林資源豐富。可是除了林芝之外,西藏的其他地方樹木少,牛羊多,他們於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將牛皮縫製起來做船。而且在造船中要用到的牛皮、牛皮繩、牛羊油和少許的木頭都是自家產的,無需花錢去買,節約了經濟成本。”

他們是送魂者,又稱擺渡人(上卷)


一隊黝黑的山民,揹著乳白色的牛皮船,唱著歌,翻山越嶺,一支移動在高原上的船隊,遇水就成為漁民……這些只有去西藏才會看到,九月末要不要跟我們去一趟西藏,邂逅這些淳樸可愛的葬區人民。

(明天我們接著聊身為漁民的俊巴人祖先為啥不吃魚,下期再會)

他們是送魂者,又稱擺渡人(上卷)


由於官網後臺正在維護,報名可以留言給客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