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不努力,畢業變專科?!低頭族占主流,課堂成爲另一道風景

近日,“本科不努力,畢業成專科”這句話在網上開始流行”。

華中科技大學隨後解釋了這個管理辦法,其實學校的初衷是為了尊重學生成長過程的多樣性,最大程度地尊重和保護學生受教育的權利,給學生多一次選擇的機會,不搞一刀切式的管理模式。

昨天下午,這一項成真了!


本科不努力,畢業變專科?!低頭族佔主流,課堂成為另一道風景

儘管大家議論紛紛,但現實是現在上大學想渾渾噩噩混畢業證是絕對不行的!

本科不努力,畢業變專科!真的有這種操作嗎?


有些學生認為,在經過了高中三年艱苦的讀書生活後,到了大學就可以放鬆一些了。但是,最近華中科技大學通過的《華中科技大學普通本科生轉專科管理辦法(試行)》,讓不少網友驚呼:說上了大學就輕鬆的老師家長,都是“大騙子”啊!

不好好學習“本降專”?告訴學生:考上大學未必“萬事大吉”!

管理辦法中說,從下學期開始,普通本科生學分不達標或者因為其他原因不能堅持正常學習的,可以申請轉入專科學習。達到專科畢業要求後,按專科畢業。華中科技大學一名負責教務的老師說,本科生轉專科是在退學之外為學分不能達標的學生提供的“人性化選擇”。

文件的第十條更是讓不少學生膽戰心驚:轉入專科學習期間不得轉回本科,也不得轉專業。

本科不努力,畢業變專科?!低頭族佔主流,課堂成為另一道風景



本科不努力,畢業變專科?!低頭族佔主流,課堂成為另一道風景



新規被圍觀,網友熱評說法多

不少網友都風趣地表示,當初自己上大學的時候逃過課,談過戀愛,補過考,現在想想還有些為虛度青春後悔,看看華中科技大學的新規,不免慶幸自己畢業早。

呼籲者:想在大學階段混日子的該醒醒了!

不少老師都點贊這種做法,家長不在眼前,孩子生活放縱也沒人制約。如果高校都有類似的制約,也能讓孩子明白,在大學表現跌破了“底線”,規定可不包庇你!

“福利”說:這其實是一種“福利”,在有些學校就只能退學了!

有些網友一下就看出了該規定的初衷,他們注意到規定的適用範圍是“因學業成績未達到學校要求而受到學籍警示處理,或因其他原因不能堅持正常學習”的學生,這樣的學生或許只能被退學。相比之下,降為專科還真就是“福利”了。

強硬派:專科學歷也不能隨便拿

有網友認為,也不能一味用“專科”給“本科”墊底,轉入專科學習的學生,學業要求也該嚴格,達不到學業標準的也堅決不予承認。


華中科技大學解釋新規:這是一種學業救濟制度


7月29日,華中科技大學教務處向澎湃新聞回應了出臺此管理辦法的相關背景及初衷。並稱之前在學校各層面交流、徵求過意見,大家普遍認為這對無法完成本科學業的學生而言應該是一個好的辦法。

校方表示對學分不達標的學生處理,一直都是堅持的同一標準。按照學籍管理細則的要求,學校每學年要對在校生的學業情況做一次學分清理,如果滿足學分最低標準的學生,可以申請放慢學習進度,辦理延長學習期限,而未滿足學分最低標準的學生則必須退學,只能拿到肄業證書。

目前出臺的轉專科試行管理辦法是給面臨退學的學生多了一次機會,是一種學業救濟制度,體現了人文關懷。而該管理辦法在國內高校(北大、清華等)已有先例,教務處前期也完成了相關調研工作。“文件出臺前,在學校各層面交流、徵求過意見,大家普遍認為這對無法完成本科學業的學生而言應該是一個好的辦法。”

華中科技大學在官方微博也就此進行說明,試行本科轉專科制度的目的是尊重學生成長過程的多樣性,不因為學生成績原因,剝奪學生受教育的權利,改變一刀切式的培養模式,嘗試按照學生的學業基礎差異、學習能力差異與個性需求差異,探索分流培養、分類成才的學籍管理機制。

其實說到底,學校裡的學業標準、成績考核,無不是為了督促學習生永不懈怠、奮進向前。

有人說,“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就是現在。”

功利性學習的範圍是非常狹隘的,收穫也是非常有限的,但是不斷學習的回報卻是不可估量的。

想要獲得過人的成就,這注定與讀書和學習形影不離。


美國緬因州的國家訓練實驗室有一項叫做“學習金字塔”的研究成果——用數字形式形象顯示出,採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習者在兩週以後還能記住內容(平均學習保持率)的多少。

本科不努力,畢業變專科?!低頭族佔主流,課堂成為另一道風景


在這個金字塔中,聽講、閱讀被歸於“被動學習”,學習內容留存率,而討論、時間、轉而傳授給他人等方式被歸為“主動學習”,是學習內容留存率比較高的幾種學習方式。

再來看當今大學課堂是什麼樣:

“低頭族”依然佔主流

課堂成為另一道風景

身在教室心在外的課堂狀態依然存在

困擾高校教師的“抬頭率”問題還沒有解決

本科不努力,畢業變專科?!低頭族佔主流,課堂成為另一道風景


這些場景你是否覺得熟悉?

上課時

清醒的沒有發呆的多,發呆的沒有睡覺的多,睡覺沒有玩手機的多;下課時,自修沒有吃零食的多,吃零食沒有看電視劇的多,看電視劇沒有玩遊戲的多。就業的失敗怎能不必成功的多?

考試時

不給範圍就不會考試,給了範圍也只是複印同學準備的答案。你如果是老闆,會僱用你自己這樣的員工嗎?

專業課

學技術不肯動手,學理論不肯動腦。等待你的除了失業還能是什麼?你說你修完了《計算機基礎》,但真實水平卻連個PPT都做不好。你的競爭力在哪?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一方面,毋庸諱言,當前的中國學校教育,還面臨素質教育不能很好落實、學生學業壓力大、缺乏世界頂尖人才等問題。

另一方面,中國的教育和高考制度,在不斷反思中捉姦完善。讓高考制度更加全面反映考生真正素質和水平,改變“一考定終身”、唯分數論等廣遭詬病的做法,事當前高考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

其實,在嬸兒心中有一個存在了許久的疑問:為何西方的大學生們創業出了比爾蓋茨、喬布斯等了不起的人物,而國內大學生們創業卻多少年過去了依舊彷彿是一潭死水?

在白巖松文章《愛你現在的時光》中說,如果你安安穩穩的做好大一學生應該做的事情,你的大四應該不錯,可是你大一就開始做大四的事情,我想告訴你,你的大五會很糟糕。可是現實情況下,你往往會發現很多大學生早早地就為就業做準備了,甚至從高考填報志願的那一天開始,而且好的專業確實可以得到一份好的工作,這是不是一個巨大的諷刺呢?

大學成了技校,職業教育發展遲緩


一位學者曾經這樣感慨:過去的大學有梁思成、錢鍾書這樣的集大成者,現在的大學呢?越來越像技校了,教你用電腦、考託福和GRE!

陳丹青先生曾經受聘於清華大學教美術,可是後來由於一個學生英語水平不達標,清華不能夠破格錄取,於是他毅然決然地選擇了辭職,因為他實在是想不明白英語和美術能有什麼關係,能夠有多大的關係。其實英語作為一個硬性指標早已經備受質疑,這不,2017年,英語終於要退出高考了,雖然還是會考,但是顯然是一種進步。

現在的大學,大家都在考證,大家都相信證書的魔力。什麼英語四六級,計算機二級,造價工程師,註冊會計師……數不勝數,究竟這些證有什麼用,大家也不清楚,但是過來人都告訴我們:有證總比沒證好。

每年的普通教育大學畢業生如今已經突破了700萬大關,而近些年來全球經濟低迷,工廠企業大量倒閉、裁員減員,博士生都開始競爭清潔工崗位,可是職業教育卻是風生水起,為啥?短缺唄!這些年不知道多少所職業技術類學校轉變為大學,名字聽起來很好聽,可是卻培養了一批什麼都能幹卻什麼都幹不好的“人才”,當年修三峽大壩和鳥巢的電焊工都是從德國請來的,泱泱大國,為何如此?

“誨人不倦”何以竟成“毀人不倦”?誰來解答!這恐怕不僅僅是學生和教師的問題,更是整個教育事業該思考的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