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式官宣!西安交通大學又在4個科研領域取得新突破!

高校作為科技第一生產力、人才第一資源和創新第一動力的結合點,在國家創新體系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作為

國家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首批國家211、985工程建設高校,西安交通大學具有雄厚的科研實力。近期,學校科研捷報頻傳,在材料、醫學、化學等多個前沿領域取得新突破。

正式官宣!西安交通大學又在4個科研領域取得新突破!

1.聚合物儲能電容器領域

化石能源消耗增速,催生了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以及各種能源存儲技術的發展。聚合物儲能電容器可最大效率轉化風能、潮汐能等間歇性可再生能源,因而在電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領域應用前景廣泛。但當前科學家所製備的聚合物儲能電容器存在種種弊端:能量損耗大、充放電效率低、使用壽命短等。因此,如何開發具有高儲能密度、高儲能效率且可靠性良好的聚合物儲能電容器,是一個亟需攻克的研究難點。

正式官宣!西安交通大學又在4個科研領域取得新突破!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功能材料研究中心汪宏教授課題組開發設計出一種具有高儲能密度、高儲能效率與優異穩定性的“三明治”結構全聚合物電介質儲能材料。

“三明治”結構:與傳統的複合電介質材料不同,該工作在鐵電聚合物中引入低介電常數聚合物層,形成三層構型。通過建立多個層間界面、調控構成聚合物比率,研究其對介電性能、宏觀極化、儲能、快速充放電等方面的影響,從而成功實現了鐵電聚合物的儲能密度和儲能效率的共同提高。

該材料儲能密度為20.3J×cm-3,儲能效率達84%,這是目前報道的聚合物電介質材料中最優的綜合儲能性能。同時,該材料具有良好的充放電循環穩定性和機械耐疲勞性。10月16日,此項研究成果在國際著名期刊Nano Energy(IF=13.12)在線發表,西安交大電信學院博士生陳杰為該論文第一作者,汪宏教授為通訊作者,西安交通大學為第一署名單位。該研究還得到了國家“973”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等的支持。

2.DNA甲基化與複雜疾病研究領域

為了探究基因組甲基化在慢性複雜性疾病發生髮展中的作用,西安交通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地方病研究所張峰教授團隊,創新性地提出將不同生命階段全基因組meQTL數據和慢性複雜性疾病GWAS數據進行整合挖掘的研究方法,從基因組甲基化的角度為利用GWAS探索慢性複雜疾病遺傳機制提供了一種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正式官宣!西安交通大學又在4個科研領域取得新突破!

10月16日,該工作成果在Neuroscience & Biobehavioral Reviews(五年影響因子10.01)上在線發表。西安交大公共衛生學院2012級預防醫學七年制碩士研究生趙妍為該論文第一作者,張峰教授是唯一通訊作者,公共衛生學院地方病研究所是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單位。此項工作還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和醫學部第一批國家級人才後備人選支持計劃的資助。

西安交通大學醫學部公共衛生學院地方病研究所,1996年成立,擁有國家衛計委微量元素與地方病重點實驗室、陝西省絲路區域地方病與健康促進協同創新中心,是我國從事地方病研究的主要機構之一,先後承擔30餘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和麵上項目,發表研究論文1200多篇,其中SCI論文260餘篇,一篇論文入選“F1000”論文目錄。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20餘項和2項美國無機生物化學家協會“Klaus Schwaz”獎。

3.利用刮塗打印三元有機太陽能電池方面

狹縫擠出成膜,是一種可結合卷對卷的連續加工技術,是未來大面積加工有機太陽能電池的成膜技術。刮塗成膜,是狹縫擠出成膜的一種原型工具,不僅具有類似特徵,還可以對分子施加更強的剪切力,增強分子排列及聚集,起到誘導結晶的作用。三元,是一種獲得高性能的有效策略,添加的第三組分不僅可以提高光電流,還可以調控給受體結晶性並優化活性層形貌,進而獲得高的光電性能。

正式官宣!西安交通大學又在4個科研領域取得新突破!

此前,在有機太陽能電池領域,通過刮塗成膜和三元策略協同調控活性層形貌的相關研究還沒有報道。西安交通大學金屬材料強度國家重點實驗室馬偉教授課題組,在空氣中採用刮塗技術製備了基於PBDB-T:PTB7-Th:FOIC體系的三元有機太陽能電池。通過相關研究,獲得了目前刮塗製備三元有機器件的最高光電轉換效率(PCE=12.02%)。這項工作對今後發展大面積加工有機太陽能電池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10月15日,該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材料期刊Advanced Materials(IF=21.950)上,西安交通大學為該論文第一作者和唯一通訊作者單位,馬偉教授為通訊作者,第一作者為其博士生張霖。該研究得到了科學技術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交大基本科研業務費支持和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提供的機時支持。

4.研製新型高強韌耐蝕鎂合金方面

如何在鎂合金表面製備出兼顧腐蝕防護、高強韌性的牢固的保護膜層,是困擾鎂合金行業的關鍵技術瓶頸。經過研究考察,西安交通大學微納米尺度材料行為研究中心和陝西省鎂基新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成功地在微納尺度鎂合金表面製備出緻密、強韌和牢固的納米級保護層。實驗測試表明,這種納米膜可使測試樣品的腐蝕電流降低約3個數量級,自腐蝕電位降低約1倍。與此同時,長有這種納米膜的微納尺度樣品的屈服強度提升了近2倍,連續變形能力提升了5倍,抗氧化溫度提升了200℃。該工作為研製新型高強韌耐蝕鎂合金提供了全新的技術思路。

正式官宣!西安交通大學又在4個科研領域取得新突破!

在鎂合金表面製備納米級碳酸鎂防護層的基本原理

10月3日,《自然·通訊》雜誌刊登了這一突破性成果。西安交通大學材料學院王悅存博士為本論文的第一作者,西安交通大學單智偉教授、中國石油大學張利強副教授和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馬恩教授為通訊作者。該研究得到了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國家自科學基金和陝西省重點產業創新鏈等項目的共同資助。

正式官宣!西安交通大學又在4個科研領域取得新突破!

關注“西安交通大學招生辦”頭條號,獲取關於國家首批985、211,一流大學A類建設高校——西安交通大學的最新精彩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