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企業的管理者,你們真的知道網際網路是什麼嘛?

前言:

二十多年來,從相對獨立的新興產業,到似乎可以將各行各業點石成金的“互聯網+”,沒有人料到互聯網能夠如此深刻地改變中國的經濟格局。

作為十五年以上的互聯網從業者,筆者尚且感覺目不暇接,需要不斷地學習和實踐以跟上互聯網發展的步伐,那麼對於始終作為旁觀者的傳統企業,會怎麼看待互聯網呢?

  • “互聯網有點假”

常常放出一些故弄玄虛的新名詞,而實際在做的卻僅僅是傳統模式的再包裝,例如“出租單車”叫“共享單車”,“網上集資”叫“網上眾籌”,“任務外包”叫“任務眾包”等等。

  • “互聯網有點虛”

傳統企業看得懂的,如京東、天貓,似乎都是用來賣貨的,百度可以用來發廣告,而其它的如美團、滴滴、摩拜、微信、抖音等等,都是一些生活中與個人衣食住行相關的東西,似乎和自己的企業關係不大。

  • “互聯網有點難”

各種高科技名詞層出不窮,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物聯網、人工智能、虛擬現實……這些都是什麼東西?能給我的企業帶來些什麼?看了一些書、讀了一些文章、聽了一些課,也還是一知半解,更不知該如何使用。

總而言之,互聯網對於很多傳統企業,哪怕已經如此貼近身邊,卻仍然是霧裡看花、盲人摸象。而這正是傳統企業互聯網轉型的痛苦之源,不能正確認知,自然無法有效運用。

傳統企業的管理者,你們真的知道互聯網是什麼嘛?

互聯網是什麼:

縱觀我們知道的互聯網公司,似乎做什麼的都有,那麼互聯網是什麼呢?到底有沒有業務邊界?

互聯網其實就是我們原本的世界在網絡上的“映射”,京東、天貓好比購物中心,滴滴就是出租車公司,互聯網上還有報社(今日頭條、新浪新聞),有銀行(支付寶、微信支付),有郵局和電話(電子郵件、微信),能夠叫外賣(美團),能夠訂機票(攜程),有遊戲廳(騰訊遊戲),有歌舞廳(鬥魚、抖音),有電影院(優酷、愛奇藝),有賣二手車的(瓜子、人人車)……至於搜索引擎以及手機或電腦上的應用市場,則肩負著讓用戶去找到這些業務入口的責任。

因為互聯網是整個世界的映射,那麼對於傳統企業來說,當然無需瞭解互聯網的方方面面,而只要明白互聯網與自己的企業有什麼關係那幾部分特質就夠了。

  • 首先,互聯網是渠道。

而讓互聯網充分發揮渠道作用有多種方式:

一是自建企業門戶,如建設自己企業的門戶網站或開發自己企業的手機應用APP;

二是利用一些電商平臺或社交平臺開展業務,如在京東、天貓或美團上開店,在微信上建設公眾號和小程序;

三是進行廣告投放,如在百度、新浪、今日頭條等媒體性質的互聯網平臺上投放廣告;

四是發展網上代理,如發展微商或通過返利等手段促進用戶分享等。

不同渠道的建設成本、作用和效果都是不同的,企業究竟需要重點選擇哪種渠道發力,不同企業應有不同的側重。

  • 其次,互聯網是工具。

互聯網最早就是從工具演變而來的,這是它最根本的價值所在,包括通過電子郵件和客戶溝通、通過即時通信和團隊溝通、通過搜索引擎去獲取知識和信息等等。

但隨著互聯網個人應用的快速發展,互聯網的工具屬性似乎不再那麼鮮明,但其實,伴隨著各種互聯網新科技的出現,互聯網對於企業的工具屬性其實是在進一步朝專業化方向發展的。

一個企業用好適合自己的互聯網工具,能夠極大地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產品競爭力、降低運營成本以及提升客戶滿意度。

  • 最後,互聯網是生產力。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而互聯網是科技進步的重要驅動和重要載體。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區塊鏈等諸多新科技,都是源於互聯網並用於互聯網的。

因此,互聯網本身就是科技的另一種展現形式,蘊含著適用於各行各業企業的先進生產力,而讓所有企業獲得新時代的“生產力”,這才是提倡“互聯網+”的真正意義所在。

對於許多企業來說,用互聯網賣貨接單,建公眾號發自媒體,或是利用互聯網工具記考勤做審批,這些只是對互聯網的初級運用,是遠遠不夠的。僅僅作為互聯網的末端用戶,是無法在“互聯網+”的浪潮中保持競爭力的。

只有針對自己企業的業務特點,對互聯網科技進行充分理解,並匹配自己企業的個性化需求,將其有效地綜合運用在自己的產品與服務中,同時強化互聯網渠道管理與運營,才能真正成為有競爭力和生命力的現代化企業。

傳統企業的管理者,你們真的知道互聯網是什麼嘛?


本文系科技無憂網發佈,如需轉載請聯繫原作者獲取授權,並請附上出處(科技無憂網),推薦關注今日頭條號“科技無憂”。解讀互聯網科技,說人話,講乾貨,接地氣,助傳統行業企業實現低成本低風險轉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