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麼方法能使對方將不快改爲好印象呢?

有一種方式方式叫近因效應,如何用“近因效應”讓對方將不快改為好印象?

用什麼方法能使對方將不快改為好印象呢?

用什麼方法能使對方將不快改為好印象呢?

用什麼方法能使對方將不快改為好印象呢?


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是個懂得心理學的政治家,他非常善於處理事務。對付各種請願團,他更是有一手。

他有一個習慣,如果接受了某團體的請願,便不會送客;但如果不接受,就會客客氣氣地把客人送到門口,而且一一握手道別。

田中角榮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呢?是為了讓那些目的沒有達到的人不埋怨他。結果也如他所願,那些請願未得到接受的人,不但沒有埋怨,反而會因受到他的禮遇而滿懷感激地離去。

用什麼方法能使對方將不快改為好印象呢?

從心理學角度上來講,田中角榮的做法很有道理,他運用的是“近因效應”

那麼,什麼是“近因效應”呢?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個詞都顯得陌生。其實,這個詞理解起來並不難。誰都知道,一件事情,總是可分為不同的階段:初段——發生,中段——發展,最後——結尾。想想看,對哪個階段我們記憶最深?

一般而言,記憶或印象,能夠在日後強烈留存的,是最初和最後印象深刻,也就是說,人類記憶中,有所謂的“系列位置”效果。因為這個效果,一連串的事件的不同階段,被接受的印象很有差異,最初和最後印象深刻,這就是所謂“首因效應”與“近因效應”。

絕大多數人知道首因效應。知道人與人初次見面時,第一印象很重要。因此,如果是找工作去面試,我們會理髮,整裝,化妝,以求給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如果是第一次與某人見面,我們通常會面帶微笑,彬彬有禮,讓彼此的關係有一個好的開始。

然而,遺憾的是,人們在重視“首因效應”的同時,往往忽視了“近因效應”或者對此一無所知。事實上,在學習與人際交往中,“近因效應”與“首因效應”同樣重要。

“近因效應”是相交往中最後一次見面或最後一瞬給人留下的印象,這個印象在對方的腦海中也會存留很長時間,不但鮮明,且能左右整體印象。

如果,你在與人初會的過程中,犯下了某種錯誤,或是表現平平的話,可以在分手之前,做一個良好的表現,以改變對方對你原來的印象。只要你表現得體,不管原先的表現如何,都可以獲得補救,甚至留下永生難忘的印象。

田中角榮所擅長的,便是這種高明的心理戰術。他送客就是要讓客人忘記原來的失望,轉而覺得榮幸。

然而,由於人們對於“近因效應”缺乏認識,或者不夠重視,導致事情虎頭蛇尾,功虧一簣的事例不勝枚舉。

如:某公司的一位年輕主管,負責某類產品的加工業務。一次,他代表公司前往某大公司洽談一筆大的外包業務 。對公司而言,該業務很重要,因為大企業的外包業務量大且穩定,也就是說,如果拿下該筆業務,公司可以獲得一大筆很穩定的現金流。

為此,這位主管前其投入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用於前期準備。

也許是準務工作做的相當周到,雙方剛剛接觸,對方就表示了明顯的好感。有了好的開頭,洽談工作進展也很順利,最後一天,還有一些小的細節問題需要進一步的協商。結果僅用了半天時間就協商好了。

對方要求,再給幾天時間,以向上級彙報,再做最後決定。

這位主管滿口答應了,他想,大企業就是不一樣,管理就是嚴格。

豈料,兩三天過去了,一週過去了,對方還沒有動靜。主管實在忍不住了,打電話給對方的一位代表,對方的代表告訴他,事情可能有變故。他請求對方解釋一下原因,對方拒絕了。可他不甘心,當他第三次打電話過去的時候,對方告訴他,問題出在最後一天他穿的那件西裝上。

原來,那天他穿的那件西裝袖口上少了一顆鈕釦,要知道對方外包 的產品可不是別的,是精密儀器上的零配件!(或者有人覺得誇題詞,覺得現實中不會有這樣的事,但這確是事實發生的事)

用什麼方法能使對方將不快改為好印象呢?

也許,最後一天洽談,他太過興奮而忘記了仔細檢查自己的衣著;也許是因為潛意識裡認為大局已定,不需要再小心翼翼。

總之,最後一天,一個小小的失誤讓他失去了一大筆訂單,也許還有更多。

這似乎應驗了人們常說的那名話:“好開頭不如好結尾。”與人打交道,我們不僅要在最初表現很好,最後階段也要表現好,分手時更要特別注意,做到有始有終。

用什麼方法能使對方將不快改為好印象呢?

此外,如果交往中給對方的第一印象不好,或者在雙方的交往中曾遇到了不快,更應該巧妙的運用“近因效應”,在最後時刻挽回局面,達成諒解,給對方留下良好印象。

如果您覺得對您的人生有所幫助,請一定記得關注我喔,明天我們將分享:如何贏得對方的好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