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了命留在大城市值得嗎

來源 浪潮工作室



拼了命留在大城市值得嗎


無論是即將畢業找工作的你,還是剛畢業沒幾年的你,可能都曾思考過一個終極的人生難題:我到底該去哪座城市奮(混)鬥(吃)終(等)身(死)?

你決定就業安居的城市,很可能伴隨你的後半生,進而決定你子女的前半生,也影響你的父母能否安享天倫,度過餘生。這一代青年在面對就業時如何挑城市,絕對影響生活質量和幸福感。

可是,在我們挑選城市時,需要考慮的因素又特別多:離家的距離,離女朋友的距離,工資和物價的比例,工作機會的多寡,房價的嚇人程度,甚至是當地的氣候和美食……

那麼,一些城市是否絕對要比另外一些城市好?哪些城市更具有潛力?我們到底怎樣挑選一座最適合自己的城市呢?

選離家近的,還是錢多的

我們不妨先來看看,大多數人都是怎麼選的。

人們對地域都有不同的傾向,但超過一半的人會選擇就近城市工作。一份北大學者所做的高校畢業生就業調研中,有54%的學生既留在了本地念大學,又留在了本地工作。

即使一個人跨省流動,也會傾向於往附近省份去。如湖南、廣西的有志青年,可能會往廣東跑。就近原則也被對後續畢業生的調研結果證實。


拼了命留在大城市值得嗎


2017年4月17日,航拍鏡頭下的西安南二環桃園橋附近燈火闌珊夜色迷人,在西安讀大學的很多學生會選擇留在西安工作,山西省、河南省的部分人也會選擇到西安工作 / 視覺中國


人的慾望總是沒有盡頭的。大家不僅想離家近,還想著去大城市賺更多的錢。

對於那些來自省會/直轄市的學生來說,他們無疑是幸運的,他們中有大約八成的人都會最終在同級別的城市就業。就算有人向下流動到地級市念大學,他們在畢業之後也會“衣錦還鄉”。

來自地級市縣級市、鄉鎮農村的學生,願意留在大城市的比例降低了,分別是45%~46%、13%。但來自鄉鎮農村的學生,唸完大學也幾乎不會回到那終將逝去的家鄉——大約只有6%的人願意在鄉鎮農村就業。

大城市的好處數不勝數。要知道,城市越大,犯罪率越低,基礎設施更便利,公共服務水平越高。


拼了命留在大城市值得嗎


2018年03月13日,山東省青島市。說起一臺成功的心臟病手術,大多數人會讚歎主刀醫生的精湛技藝。大城市的醫療水平相比地方而言更高,資源也更好 / 視覺中國


教育、醫療類資源與城市行政級別掛鉤明顯,級別越高,資源越豐富。大城市也集聚更多的人才,人際交往可以更廣,社會互動更頻繁。

當然,最關乎生存的是,大城市工作機會更多、收入更高。上交學者陸銘的研究發現,城市規模每擴大1%,個人的就業概率平均提高0.037-0.041個百分點。

這可能是絕大多數的我們,無論能不能最終留在北上廣深,都暫時混跡在房價最高的北上深廣的原因。


拼了命留在大城市值得嗎


2009年2月28日,“浙江省春季人才交流大會”在杭州和平國際會展中心舉辦,共有約1300家企事業單位推出2.6萬個崗位,吸引了數以萬計的省內外求職者冒雨前來應聘 / 視覺中國


離家遠近和工作發展機會多寡,就好像一個座標軸上的X軸和Y軸,左右著所有人的選擇。

不是誰都可以兩全其美。如果你是一個來自中、西部地區的小鎮青年,擺在你面前的選擇題可能就是,“大城市一張床,還是小城市一套房”。

2017年底,北上廣深的平均房價是湘潭一類的地級市的房價10.1倍,是全國平均房價的6倍。按照房價來推算,一個白手成家的青年要在金錢上過上中產生活,在一個地級市可能要拿到月薪8千,而在京滬深要拿到月薪8萬。

如果你選擇了離家遠的大城市,還意味著你放棄了熟悉的生活環境和氣候。例如,雲貴高原地區海拔高,夏天沒那麼熱,冬天西伯利亞-蒙古高壓刮來的寒風吹不上去,冬暖夏涼,且空氣質量常年領跑全國,但很多人沒有什麼本錢對氣候挑三揀四。

再例如,四川人不選擇回成都,那就意味著放棄發達的火鍋、休閒的文化、對亞文化的高度容忍。

但如果作為小鎮青年的你,選擇離家近的小城市,那你就得為自己設定的約束來買單。就近選擇可能減少收入,忍受更差的城市服務,等等。


拼了命留在大城市值得嗎


2016年7月5日,“IES沉浸式課堂”在北京東城區體育館路小學五年級開課了。學生們戴上VR眼鏡,在老師的帶領下,開啟一場特殊的天文課。大城市的教育資源更豐富,教育水平也更高 / 視覺中國


那麼,我們怎樣才能在離家遠近和工作發展機會多寡這兩個約束條件下,選出合適的城市呢?

我們認為,可以用中國城市的格局,來判斷你心目中的候選區域、候選城市到底如何。

東部城市,選擇更多

中國城市分佈的經濟格局是:東部城市更多、體系更完善;城市有明顯的分層,一線、二線、三線……十八線。

城市有大有小。如果把城市從大到小(通常按人口數算)排列起來,人口數第二的城市剛好是第一大城市人口的1/2,第n座城市的人口數剛好是排第一的城市人口數的1/n,那麼這些城市就會符合“齊普夫定律”,城市規模就會呈現良性的梯度分佈——大大城市,大城市,中城市,小城市,小小城市。

但中國的城市發展沒有呈現均衡的梯度分佈。

中國社科院的學者測算過,華中地區,武漢在金字塔頂懸空,其下沒有另一座能承上啟下的城市;華南地區,深圳、廣州、東莞、佛山是大城市,後面也缺少能承上啟下的城市。


拼了命留在大城市值得嗎

2012年1月10日夜,武廣高鐵武漢動車基地燈火通明,在武廣高鐵上來回奔波了一天的30多列動車該休息了,車休人不休,武漢動車基地通宵班的百餘名員工又投入了緊張的檢修工作中 / 視覺中國


中西部同樣存在這個問題,並且當地城市不多。如果就業的目標區域是華北、中西部的關中城市群、太原城市群、呼和浩特城市群等,只能在大的首位城市鄭州、太原、呼和浩特和很小的城市中選。

概要地說,沿海地區城市更多,城市發展更為成熟,城市層級更多。如果你的最終目標區域是這些地區,更可能選出一座合宜的城市定居。無論你目標月薪5000、月薪8000還是月薪2萬,都更容易如願以償。

要降級城市或者升級城市,也比較容易在附近選一座出來,而不必遠離原本的社交圈、親人圈太遠,有相對更低的轉換成本。


拼了命留在大城市值得嗎


2016年5月1日,杭州,長假第一天,當晚7時許,龍翔橋地鐵站附近,看完音樂噴泉的遊客返回市區,人流密集,人們更願意選擇在發展比較好的城市工作 / 視覺中國


而在中西部,城市數量少,層級相對較簡單。發達的城市通常是行政中心或交通中心,經濟結構單一,如果專業不對口,很難找到發展機會。如果你嫌月薪5000的工資太低,又找不到月薪2萬的工作,想找一個月薪8000的工資,是很難如願的。

除了城市的經濟規模,另一個維度是城市的產業分佈格局。

在產業環境上,東部二三產業並重,製造業向內陸省份轉移的趨勢無法阻擋。一些行業在內陸已經具有更高的勞動生產率和盈利能力,如2009年,紡織、機械、電氣機械、食品和其他行業的內陸勞動生產率高於沿海地區。如果你學的是製造業專業,那麼回內陸就不算吃虧。

就資本構成來說,沿海有更多外資,而內陸發展則是國有資本的天下。在2008年,國有資本在內陸(34%)比海岸(17%)大兩倍。在內陸城市就業,更可能找到國企就業。

拼了命留在大城市值得嗎


2015年中國地級以上城市GDP規模分佈 / 來源: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No.15


中西部地區的非富非貴青年,是最為難的一代。如果要回到本省發展,工資低,可能也沒有喜歡或者對口的工作;如果留在東部,沒有親人,沒有可繼承的房產。

一部分人找到了一種解脫方式:找另外一個人養我;另一些人找到了第二種解脫方式:在一座賺錢最多的城市賺錢,在另一座花錢更少的城市花錢……

當然,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也許未來的城市格局、房價都不是今時的模樣。挑選長駐城市還要考慮城市的未來發展。

到沿海去,到省會去

依世界經驗來看,除非城市本身經濟結構存在問題,城市很難衰落;而本身佔據良好區位的城市,生命力非常持久。比如倫敦、巴黎一直也依舊是對應國家裡遙遙領先的超大城市。

什麼城市佔據良好區位呢?位於經濟腹地和交通要道。如果政策能夠強勢影響經濟,在政策上也要佔據優勢。


拼了命留在大城市值得嗎


深圳是中國設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和新興移民城市,已發展成為有一定影響力的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深圳速度” / 視覺中國


而在中國,新興產業的興起也還是在沿海,走向衰落的城市已經衰落了一波了。在沿海省份,城市格局已近於穩定,這不同於中國高校為TOP3爭得頭破血流。北上廣深依舊是綜合經濟競爭力最強的城市。

行政中心有行政中心的優勢。沿海省份的直轄市/省會城市依然是未來前景良好的城市,如天津、杭州、南京。在這些城市之外,東部其他城市也不落下風。因靠近大城市圈而高速發展的城市有蘇錫常和東莞、佛山。

擁有海上交通線的城市受到老天眷顧。專事研究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的區域經濟學認為,隨著經濟的發展,自然資源稟賦的作用對經濟格局的塑造力下降,而交通運輸成本扮演了更為重要的作用。沿海有良港的城市因而通常被看好。


拼了命留在大城市值得嗎


2005年3月6日, 寧波,一艘滿載集裝箱的遠洋輪即將離開中國港口 / 視覺中國


當然,如果選擇不了沿海,中西部的“首位城市”也可以納入備選。首位城市的規模往往比區域內的第二大城市大兩倍或者數倍,武漢就是長江中游地區的首位城市。

如果一個區域內有首位城市,則這座城市在早期會憑藉集聚效應和規模經濟,強勢吸收周圍資源,城市裡“什麼都方便”和“什麼都有”這二者正向循環,快速發展壯大。

首位城市會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處於周邊城市不可逾越、無法接近的地位,即使它終將面對交通擁堵、住房不足等城市問題。

一個區域是否有首位城市,某種程度上可受人為調控影響。這種發展模式是否是一種好模式,在學術界也備受爭議。但目前來看,中西部地區已經走入這種模式了。


拼了命留在大城市值得嗎


2018年7月16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公佈數據:2018年6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6.0%,資料圖為成都一玻璃纖維生產廠。 張浪(四川分社)/中新社 / 視覺中國


中西部的省會城市,憑藉集行政中心、文化教育醫療中心、交通中心的優勢,大都不是已經是區域首位,就是在成為首位城市的路上。人均GDP居中的省份,經濟重心還在往省會移動,成都、長沙、西安、合肥都是近年發展速度最快的城市。

而周邊城市,可能只是能靠一兩項產業發展的。等它們成長起來,是要相當的、不可預期的時間。

無論如何,如果只考慮經濟理性的話,不妨留在更大的城市。房價的壓力也不是越小就越好。高房價可能會擠出很多人,這讓高房價的城市缺少勞動力,導致勞動力價格,也就是工資水平上漲。這是能留在高房價的城市的好處。當然對這一代的很多人來說,都可能要長期為漲薪奮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