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1萬卻住的像月薪5萬:租房也需要儀式感

同事小D說她從一直很羨慕自己的大學同學小A,畢業後一個人去了北京打拼,忙的時候天南海北的飛,閒下來便到處打卡,或者在自己的小屋裡喝茶插花,即使小A的收入才剛剛過萬,身為外地人的她每個月還要負擔高昂的房租,卻很難在她身上看到生活中的艱難,彷彿歲月從不曾傷害她。小D表示,同樣是30歲,同樣在一線城市打拼,早早在父母的支持下買了房的自己,生活質量還沒有小A高。

小D說著,隨手翻開微信點開小A的朋友圈,小A最新的一條狀態是一組在臥室的照片,照片中小A捧著一本書坐在陽臺的吊床上,神情陶醉而悠然,午後的陽光撒在她的身旁,讓人不由得想起 "歲月靜好"四個字。很難想象這樣的場景出現在被不少人吐槽壓力大的北京,似乎也很難想象這樣的平和的生活,會出現在一個單身、在北京租房住的姑娘臉上。但事實上,我們的朋友中,卻總有像小A這樣的人,不論收入多少,工作壓力多大,買房還是租房,她們總能有辦法,讓自己過上高品質的生活。

今天,同城君想和大家分享,像小A這樣月薪剛剛過萬、租房住的外地人,是如何在房租高昂的一線城市,把日子過成詩的。

月薪1萬卻住的像月薪5萬:租房也需要儀式感

租房也需要儀式感

無論是北上廣,還是崛起的新一線城市,自己租房住的年輕人都是一個龐大的群體。有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流動人口規模近2.5億,其中以租住作為居住模式的人口占到近七成,而自己租房住幾乎成為了當代大多數大學生步入社會的第一課。只是,同樣是租房住,有人將租房生活過的有滋有味,有人卻一直抱怨租房環境糟糕、生活壓力太大,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差別呢?同城君發現,在房租恆定的情況下,生活的儀式感是很多人尤其是租房者需要著重領會的。

拿小A來說,同城君與她深入訪談後發現,小A平時的生活非常注重儀式感,拿租房來說,雖然自己薪水不高、租房預算也有限,但是小A從不將就,無論是二環內的老破小還是五環外的小公寓,小A都會在搬進去後花心思佈置和收拾,將房子佈置的簡單而溫馨,平時也會在閒暇時上附近的二手市場淘一些小物件,用來裝飾自己的小窩。

相比之下,租客小B則是另外一種生活,總覺得房子是租來的,反正最後也是要搬走的,平時能湊合就湊合,傢俱佈置什麼的想都不會去想,這樣的日子過久了,小B一方面不滿意現在的生活,另一方面又覺得房價高昂、自己買房的日子遙遙無期,這樣的日子還將一直持續下去,導致做什麼都提不起精神,生活一團糟。

月薪1萬卻住的像月薪5萬:租房也需要儀式感

用心經營,租房生活才會生機盎然

在房價高企的今天,在一線城市買房變得越來越難,但是隨著租房市場的發展成熟,對於外地的打拼者而言,在他鄉覓得一處暖居,結束漂泊也非難事。更何況生活沒你想象的那麼糟,雖然房子是租來的,但只要用心經營,也能在租來的房子裡,過上高品質的生活。

如何用心經營自己租來的小窩,這裡也有"大學問"。

(1)微改造,大變樣。對於普遍簽約一年的租客來說,對出租屋大改造,一方面費時費力不划算,另一方面還涉及與房東的交涉,性價比不高,但這並不意味著你什麼都不能做,在搬進去之前粉刷一下牆面、偶爾添加一些窗簾地毯花瓶之類的小物件、或者對房子來個大掃除等,都能明顯的提升你的生活品質。

(2) 合理利用空間。租房面積是死的,但人的感受是"活"的,只要搭配的好,就能在視覺上讓自己的出租屋大上許多,例如給自己增加簡易置物架、選用可摺疊、移動的傢俱、合理利用牆面支架、多使用一些收納盒等,這些物件在電商網站或者二手平臺都能淘到,價格不貴還實用。

(3) 嘗試著為自己做飯。每天靠外賣生活的日子,過久了難免心生厭倦,在閒暇時把自己的小屋打掃乾淨,給自己做一頓簡單的飯,不僅能夠慰藉著獨自漂泊的孤獨心靈,也能幫助自己減緩壓力、更加懂得什麼叫做生活。

(4) 積極修繕房屋。對於許多租客而言,如果屋內的燈泡或者地板壞掉了,也也懶得找人修理,覺得反正自己湊活一段時間就要搬走了,這種敷衍的狀態,很容易馴養出一個隨便的生活態度,讓自己習慣在每一件事情上放棄標準,最終成為一個沒有質感的人。

月薪1萬卻住的像月薪5萬:租房也需要儀式感

有人說,"當生活在別處時,怎樣都是好的。"事實上,我們時常羨慕在別處的生活,卻總是懶得去經營當下的人生。生活是由當下的每一個瞬間拼接而成的,你用心經營,生活便報以微笑。即便是租房,也要記得找一個能夠讓自己感受到溫暖的小窩,用心去愛護它、珍惜它,不要因為屋子是租來的,就將自己的生活質量降低。想要找到一個適合生活的房子,不妨去58同城"安選房源"看一看,如果預算有限,又想住得好一些,可以通過58同城"合租"功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室友一起經營租房生活。

你的租房生活是否有儀式感呢?你是小A還是小B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