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交所的一線監管:從「大棒」打擊到獎勵引導

隨著世界資本市場日漸紛繁複雜,交易所如何打好一線監管的基礎,正成為全球各大交易所重點研究的問題。在日前於深交所舉辦的2018年度證券交易所一線監管國際研討會上,馬來西亞交易所首席監管官遊儀棣介紹了馬交所作為一線市場監管機構的監管模式與經驗。

馬交所使用了五管齊下的監管舉措,包括培育、檢查和監督、評估和參與、教育、執行,上述監管舉措結合差異化監管、激勵良好市場行為和合作共贏,為我國證券交易所加強一線監管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借鑑和參考。

遊儀棣介紹,馬交所的主要法定職責與深滬交易所一樣也是一線監管,尤其是規範券商等中介機構的行為,以打造安全、公平、有序的交易環境,充分保護投資者及其資產為目標。

“1998年亞洲金融(港股00662)風暴之後,馬交所採取了很多監管措施,並以法定規則的方式對很多事項進行監管,比如規定券商一年最少應該開多少次董事會會議。”她表示,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行為的改善和上市公司、中介機構自我監管的提升,馬交所開始實施適度的自由化,包括更多地用基於原則的規則取代法定規則,並在部分監管範圍內,如不需要過多監管的低風險領域和監管者業已使用成熟監管方式的領域內,實施更多的自我監管。此外,馬交所的執法方式從“大棒式”懲罰逐漸轉變為激勵及強調指導、參與和教育,從而使監管對象從一致性思維模式(遵守規則)調整為績效思維模式(主動認可監管規則原理)。

遊儀棣介紹,為培養會員的合規意識與良好市場行為,馬來西亞交易所已經開始轉變監管方法和策略的範式。例如,差異化和激勵方法已經應用於券商監督和檢查。“基於財務和非財務指標,如合規和市場行為等,馬交所將評估給予券商低風險、中低風險、中高風險以及高風險四個級別。”她說。馬交所將以較低頻次對低風險券商(如每三年一次或更少)進行檢查,而對高風險券商的檢查頻次將較高(如每年一次或更少),並實施範圍更廣的檢查。通過這一措施,馬交所可以對不同風險水平的券商進行更具針對性和有效性的檢查,並鼓勵這些券商更好地遵守監管規定。此外,對於具有較高商業行為標準的券商,馬交所對其申請新業務採用綠色通道進行批准,作為對其良好行為的認可和獎勵,從而進一步加強和鼓勵自我監管意識的培養。

“市場監管機構面臨的主要挑戰是實現均衡、合適的監管框架,確保不僅能夠充分保護投資者,還能提升業務效率,推動創新和市場發展。”遊儀棣表示,通過“五管齊下”的監管舉措與關鍵策略,馬交所希望能持續提升包括上市公司、券商以及交易在內的市場環境,有效且高效地規範市場。

本文源自中國證券報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