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馬蜂窩得捅捅了-新商頭條

這個馬蜂窩得捅捅了-新商頭條

創意配圖:螞蜂窩

中國大媽吃垮諾唯真遊輪的瓜還沒啃完,乎睿數據的小夥伴就因為看點評點外賣鬧得拉肚子,於是順手把今年夏天強勢洗腦的馬蜂窩旅遊扒了個底掉。

這一扒不得了,竟然扒出來一個水軍賬號撐起來的“鬼城”,按最嚴格的抄襲標準來算,都有85%的點評數據是水軍抄襲搬運而來。龐大的水軍團搬運工一天時間感動了整個中國互聯網,隨後新京報等官媒強勢參與評論,馬蜂窩的形象迅速惡化。

蜂窩聞訊趕來,發表聲明表示:“點評內容在馬蜂窩整體數據量中僅佔比2.91%,涉嫌虛假點評的賬號數據在整體用戶中的佔比更是微乎其微。”“已被查證的有組織攻擊行為,馬蜂窩將採取法律手段維護自身權益。”

幾乎是同一時間,乎睿數據的小夥伴又更新了!他們的結論是:即便馬蜂窩的優勢內容——遊記版塊,也充斥著7%的營銷貼。這些營銷帖與點評版塊的水軍賬號聯動,到處抄襲頂帖擴大曝光率。

連著兩次過手失利之後,馬蜂窩選擇一紙訴狀狀告爆料方,此時的後續進展或許將會更加火爆。

接下來馬蜂窩不知道會不會改稱自家的業務核心是在線旅遊商城。畢竟原來廣告宣傳了那麼長時間的“2100萬真實點評數據”說甩就甩,為了向市場證明自己的價值,把能賺錢的在線旅遊商城拿出來,也是一條路。

不過馬蜂窩的公關團隊應該已經冷靜下來,接下來會給出一整套像樣的組合拳。

可這個市場到底是什麼樣?一家已經在資本市場拿到上億美元資金的獨角獸,怎麼會有這麼大的窟窿?投資人真的都是傻子嗎?

流量原罪的潛規則,到了淘汰的時候

其實老一代的網站社區產品,或多或少都存在數據質量問題,或者說現在馬蜂窩出現的問題其實是當下市場通行的潛規則,是互聯網公司開展新業務時使用的冷啟動手段。

這裡邊有互聯網發展過程中客觀的技術問題,也有市場環境限制。但更重要的差別在於,不同團隊面對這一問題時,所設下的治理目標和放水的程度。

對於移動互聯網前的中國互聯網來說,最重要的就是針對百度這樣的搜索引擎平臺進行SEO優化,獲取更多的流量,然後在廣告聯盟裡賺取佣金。

所以,那個時代過來的網站社區,習慣於滿世界抓取內容,製作含有不同關鍵詞數據的中間頁,來提高自己在搜索結果頁的曝光率。親近水軍甚至主動搭建水軍平臺,都是很有必要的運營手段。

這是當時市場對內容版權的忽視以及搜索引擎一家獨大的獨特環境,造成的惡性循環。這個毒瘤,也被稱為“流量原罪”。

但現在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已經跟PC互聯網規則完全不同,靠SEO洗流量賺錢的方法在今天看來,過於原始。

不過對比下來,近兩年被曝光了公眾號假新聞、震驚黨、洗稿產業鏈都是當年的遺風。

曾經火爆多年的天涯、貓撲、西祠衚衕,近些年的沒落也是受限於這些問題。而差不多同一時期發展起來的豆瓣,卻一直受到市場關注。究其原因,豆瓣從一開始就注重SPAM發垃圾郵件系統這一類的基礎技術投入,更不用提其創始人對於產品的執著與嘗試。

SPAM技術就是用來識別機器人水軍,清理垃圾內容的。

馬蜂窩作為老牌的旅遊網站,存在水軍問題,可以說是PC互聯網時代運營留下的“遺傳病”。可為什麼只有馬蜂窩鬧得這麼大?還上升到公司存亡的程度。

馬蜂窩出了什麼問題?

近一年來,360旗下快視頻抓取整合其他社交平臺賬號數據;美團旗下大眾點評抓取搬運小紅書賬號數據,還強制用戶關注QQ好友;上個月底,58同城剛剛因為平臺上虛假信息毒瘤,被約談下架……

再往前,映客曾被曝光用戶數據造假,其投資人朱嘯虎還專門站出來為其背書,表示這是一種“運營手段”。

這些惡性事件,都沒有影響各家公司的根本,道歉下架刪除負面之後,就大搖大擺又回來了!馬蜂窩這次不一樣,已經上升到盜竊知識產權、平臺是否存在價值的問題。

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其他家要麼是新平臺,要麼將自己定位為O2O平臺,核心鎖定在電商業務上,只有馬蜂窩大聲宣傳自己是——“基於個性化旅遊攻略信息構建的自由行交易與服務平臺”。

同時,馬蜂窩在清理垃圾水軍內容上沒有有力手段,乎睿數據展示的異常數據,更是直指馬蜂窩官方更有控制水軍刷數據的嫌疑。

不過這些問題,是否會影響資本市場對馬蜂窩的態度,導致下一輪融資失敗?這是許多人在設想的事情。

小新的觀點是:影響有限。

中國互聯網市場存在了十幾年的頑疾,投資人不可能不清楚,所以馬蜂窩的數據質量投資人應該是瞭然於胸。

馬蜂窩的價值在於搭建了一整套結構化旅行數據平臺,還有完善的內容社區產品,最最核心的是,馬蜂窩從自由行做切入口打進了旅行市場。

平臺已經有了流量也有了OTA業務也有了,至於數據質量還不至於威脅核心盈利業務的發展,未來慢慢運營完善能競爭過對手就好。甚至世界盃期間出街兩個洗腦廣告,都比平臺上的數據內容有用。

不過有爆料顯示,馬蜂窩近期正在進行融資,預估融資後估值達到20億到25億美金。在這一節骨眼上,突然被一家專業數據研究公司爆出數據造假醜聞。

而研究的初衷也令人摸不著頭腦,點外賣吃壞肚子於是找了一家旅遊APP作為研究對象?而且正好這家產品正經歷重構,新功能處於冷啟動期(這一部分,接下來會解釋)。難道不應該去研究大眾點評、美團、餓了麼這種產品更靠譜嗎?

這不排除是資本市場向外部發出的消極信號。從這一角度來說,馬蜂窩確確實實遇到了難題。

遊記攻略自由行,都是噱頭

話說回來,在線旅遊或者說整個旅遊市場現在到底是什麼樣?

傳統的跟團觀光旅遊早已走到了天花板,近些年旅遊市場最大的利好要數傳統節日列入法定節假日。為了拉動消費,恢復五一長假的提議也喊了多年。

市場遇到了天花板,惡性競爭就不可避免,各旅行社為了搶生意互相壓價,還創造出了購物團,遊客被打被扔到高速公路上的新聞也屢見不鮮。

當然,旅遊行業自己不能坐以待斃,出國遊、教育遊、農家樂、自駕遊、窮遊、騎行、自由行、旅遊小鎮、民宿等等各種模式被創造了出來。可這些模式一個個都衝著跟報團遊搶生意而去,表面上看是體驗升級了,但落實到行動上卻是一言難盡。

今天在麗江被打,明天去青島遇到天價蝦,這可能是嶄新旅遊模式下的現實。這樣的基礎條件怎麼可能推動旅遊市場的升級?

旅個遊,太慘了!

互聯網在線旅遊平臺的介入,是提高了用戶體驗的。各種比價點評攻略內容的實時更新,讓普通用戶有了判斷依據。但水軍刷數據的操作,讓這些想法又成了夢幻泡影。

像馬蜂窩,雖然是藉著自由行的東風崛起的,但他是靠給各家旅行社做廣告導流賺錢的。這樣一來,會不會出現平臺為了提高營收,篡改攻略點評內容?

如此,旅遊市場無論線上還是線下無論報團還是自由,都走進了一個死衚衕。

另外馬蜂窩這種堅持UGC內容的平臺也面臨一個悖論:旅遊攻略是一個專業度非常強的業務,普通用戶難以拿下;遊記類內容過於私密,不是所有人都願意在公開平臺發表。

還有一個現實問題是,進入2016年下半年甚至是2017年,國內用戶智能手機的攝像參數才有質的提升,才適合發表成攻略遊記這一類專業長內容。在此之前,國內的攻略遊記內容集中在專業旅行達人,用長槍短炮打造的PGC上。

而翻看馬蜂窩平臺上的遊記攻略內容,你會發現大比例的PGC作者。大量PGC作者是在2016年入駐,並在短期內發表多篇不同國家地區的遊記攻略內容。這證明馬蜂窩在2016年,曾進行過一輪PGC內容運營。

小清新的麵包旅行已經變成了專注同城社交的麵包獵人。

同一時期發力遊記攻略內容的麵包旅行,在嘗試過自由行、同城聚會等多種業務之後,已經不再糾結於旅遊業務。現在已經成為了純粹的同城活動平臺。

這麼看來,UGC內容在旅行市場暫時還不是能頂半邊天的核心業務。甚至馬蜂窩一直也沒有想好,要不要大力投入內容生態。

跟風口的馬蜂窩,閃了腰

馬蜂窩發展歷史上也經歷過多次轉型,目前也處於新的轉型階段。

馬蜂窩是2006年上線,彼時網站名還叫螞蜂窩,直到2010年才組建公司運營;

2011年底拿到A輪融資,趕上LBS、OTA大潮,開始上線OTA平臺嘗試商業化;

2015年拿到C輪融資,不久攜程去哪兒合併,在線旅遊其他玩家開始朝向遊記攻略為核心的半社交半活動平臺的自由行方向發展;

到了今年,短視頻社區產品正在為所有互聯網產品帶來新變化,所有類型公司都在追逐這一方向。

在馬蜂窩的發展過程中,LBS社區、社會化營銷、自媒體、內容電商、社交電商等等風口都嚴重影響過馬蜂窩的走向。現在又輪到短視頻風口了!

因為互聯網技術的進步,在線旅遊市場正在經歷第二波風潮。正如智能手機剛剛普及的時候一樣,SNS社交浪潮之後是LBS社區風口。2017年短視頻社交經歷了大爆發,2018年整合短視頻媒介的LBS社區將會是一個新風口。

打開現在的馬蜂窩APP,你會發現這是一個整合了QQ空間、知乎、微博、攜程等產品形態的大雜燴。

這樣的產品邏輯也是今年才成型,所以馬蜂窩APP裡的UGC內容還不夠,即便是首頁推薦內容點贊評論這些用戶活躍度指標也低的可憐。

馬蜂窩現在只是剛剛搭建好面向短視頻風口的產品形態,從全網抓取數據的冷啟動操作也剛剛完成,真正的UGC生態還在自發成長階段,然後就被乎睿數據抓包了。

真的是跟風口跟得太多,閃了自己的腰。

盜版惡性競爭下,生態是痴人說夢

由於長久以來版權規範的缺失,國內的內容市場一直處於荒蠻狀態,難以形成良性的商業生態。目前加大版權保護的政策,長久來看對內容市場是極大的利好。

但像馬蜂窩、360、大眾點評這樣的商業公司來說,如何應對內容市場的轉變,淘汰肆意抓取抄襲數據進行冷啟動的潛規則,成為一大問題。

特別現在面臨的是短視頻重構市場的大風口,冒險取利還是斷尾創新?這是一個問題。現實是,這些大佬都選擇了“更為穩妥”的冒險取利。

像馬蜂窩們這種以輕視內容生態的態度,來啟動自家的內容平臺,可以說是一個極為諷刺的現象。

LBS社區模式並不是第一次出現,這樣的產品形態與5年前的LBS風口一樣,都是想將O2O電商與社交內容結合起來,用運營的手段促進交易的轉化。

只是從一個點評平臺轉化為社交大雜燴,旅行市場就會從此變得大不同嗎?

2010年,參照Foursquare的街旁網誕生,這是國內第一個趕LBS風口的產品。不過到2015年,街旁網便倒閉了。那時流行的是百團大戰、打車大戰,街旁弄不清自己要做的到底是社交還是O2O還是單純的導購平臺。

8年的移動互聯網時代,讓諸多創業者明白了,專業的技術內容服務必須親自去做,不能依靠社區生態自己去開發維護。因為國內諸多基礎設施還處於落後狀態,看起來完美的規則下,都會開發出各種潛規則漏洞。

活在理想裡的街旁是一個例子,背靠騰訊資源也未能成功的微信服務號是一個例子。當然,經過微博、微信公眾號洗禮的市場,未來或許會帶來質的改變!

旅遊市場還有諸多商業模式陷阱需要排除,在這之前,你能看到的還是被水軍操控過的點評內容。

畢竟,一群從一開始就不重視專業客觀內容的人,怎麼可能在社交大雜燴中生產出專業內容來?而通過控制後臺規則賣廣告賺錢,這才是更重要的。不然怎麼活下去?

想想,諾唯真遊輪都被吃垮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