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漸濃 何不一起品詩詞賞秋景?

步入深秋,秋意愈濃,片片紅葉飄落,遠處望去,層林盡染道不盡的天涼好個秋!

在古代,秋是詩人們大發興致的時節。無數先賢望秋髮嘆,懷古傷今,悲天憫人,感嘆韶華……

秋意渐浓 何不一起品诗词赏秋景?

在古詩詞中,紅葉是“霜葉紅於二月花”的豔麗,是“天然妝點秋屏列”的繽紛,是“冉冉秋光留不住”的悵然,是“孤夢家山遠”的鄉愁……

在這轉涼的天氣裡,就讓我們淺呷一口清茶,重溫一下古人們對秋寄予的情思。

點絳唇·厚地高天

厚地高天,側身頗覺平生左,

小齋如舸,自許迴旋可。

聊復浮生,得此須臾我。

乾坤大,霜林獨坐,

紅葉紛紛墮。

賞析:這首詞抒寫了王國維的生活感受,上片寫小齋如舸,自身能夠迴旋即可,表現了讀書時取得相對的自由。下片寫聊復浮生,又得此片刻自由,表現了理想與現實,感情與理性等方面的矛盾,詞人要在虛幻的人生中掌握住"自己",追求自我完善,獨善其身,以保持個人獨立的品格。

結句"紅葉紛紛墮",更為全詞增添無限情韻,表現了自己廣遠的心境。語言含蓄蘊藉,情感寄喻頗深。

秋意渐浓 何不一起品诗词赏秋景?

秋日赴闕題潼關驛樓

紅葉晚蕭蕭,長亭酒一瓢。

殘雲歸太華,疏雨過中條。

樹色隨山迥,河聲入海遙。

帝鄉明日到,猶自夢漁樵。

賞析:此詩開頭兩句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圖,透露出悲涼的意緒,傳達出旅途的況味;中間四句大筆勾畫四周景色,雄渾蒼茫,全是潼關的典型風物;最後兩句含蓄地表白了自己的意趣。

秋意渐浓 何不一起品诗词赏秋景?

臨江仙·淡水三年歡意

淡水三年歡意,危弦幾夜離情。

曉霜紅葉舞歸程。客情今古道,

秋夢短長亭。淥酒尊前清淚,

陽關疊裡離聲。少陵詩思舊才名。

雲鴻相約處,煙霧九重城。

賞析:晏幾道是一位多情詞人,每到一處,必然與歌妓繾綣纏綿,分手時就有相思痛苦。經歷得多,品嚐得深,抒發得真切強烈。這首詞從某一段感情說起。曾有過三年的歡聚相戀時光,抵不住離別時幾夜琴絃上傳出的悽苦聲調。

上片言在潁昌三年,與諸友好淡水之交,深秋時節將別,連日來沉浸在離情別緒之中。

下片敘餞別酒席上的情景與自己的離恨。全詞通篇只寫了過去三年的淡水之交,眼前別宴上、驪歌中的清淚和黯淡的前程,未著一字寫“不捨”,字裡行間卻讓人深切感受到對友人的深情厚意。

秋意渐浓 何不一起品诗词赏秋景?

蝶戀花·庭院碧苔紅葉遍

庭院碧苔紅葉遍,金菊開時,已近重陽宴。日日露荷凋綠扇,粉塘煙水澄如練。

試倚涼風醒酒面,雁字來時,恰向層樓見。幾點護霜雲影轉,誰家蘆管吹秋怨?

賞析:此詞抒寫秋怨。上闋描寫庭院中的秋景,下闋寫登高遠望,頓生惻悵。最後以"誰家蘆管吹秋怨"作結,實是詞人內心的寫照。詞作內涵含蓄,景中含情,情移於景。在情景的交相融合中,含蓄地抒發詞人悲秋之情。

秋意渐浓 何不一起品诗词赏秋景?

南鄉子·秋暮村居

紅葉滿寒溪,一路空山萬木齊。

試上小樓極目望,高低。

一片煙籠十里陂。吠犬雜鳴雞,

燈火熒熒歸路迷。乍逐橫山時近遠,

東西。家在寒林獨掩扉。

賞析

:全詞描寫秋日的田園風光,空靈靜謐,恬淡安逸。詞中的景物描寫由遠及近,層次分明。其中處處洋溢著詞人那躍動的欣喜和嚮往。

以輕靈渾樸的筆調描繪出村野田園的風光情趣,讀之猶如欣賞一幅優美安詳,恬淡靜謐的水墨山水畫。景象由遠及近,層次分明,動靜相間,有聲有色。其中洋溢著詩人陶然欣喜的情致,這在納蘭詞中是少見的。尤其那點睛一般的雙音節詞語的巧妙運用更是讓全篇風景霎時有了層次。於是一幅極具透視效果的風景畫躍然紙上。

秋意渐浓 何不一起品诗词赏秋景?

山中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溼人衣。

賞析:此詩描繪了秋末初冬時節的山中景色,由滿是白石的小溪、鮮豔的紅葉和無邊的濃翠所組成的山中冬景,色澤斑斕鮮明,富於詩情畫意,毫無蕭瑟枯寂的情調,表達了詩人悲己思鄉之情。全詩意境空濛,如夢如幻,寫法從一般見特殊,達到新穎獨特的效果,詩風清新明快。

秋意渐浓 何不一起品诗词赏秋景?

聲聲慢

黃花深巷,紅葉低窗,

淒涼一片秋聲。豆雨聲來,

中間夾帶風聲。疏疏二十五點,

麗譙門、不鎖更聲。故人遠,

問誰搖玉佩,簷底鈴聲。

彩角聲吹月墮,漸連營馬動,

四起笳聲。閃爍鄰燈,

燈前尚有砧聲。知他訴愁到曉,

碎噥噥、多少蛩聲。訴未了,

把一半、分與雁聲。

賞析:在詞中,詞人寫了一個秋夜中的種種秋聲。筆鋒非凡,意味亦顯獨特。詞人以“豆雨聲”起,以“雁聲”收,寫了秋夜中聽到的十種秋聲。但聲聲總離不了淒涼意,使一個正在發愁的人諦聽這些聲音,使作為聲音的客體,嚴重地被染上“愁人”的主體印記,因而從笳聲、雁聲、蛩聲、鈴聲中聽到的,都是詞人的苦悶心聲。

秋意渐浓 何不一起品诗词赏秋景?

金陵懷古

懷鄉訪古事悠悠,獨上江城滿目秋。

一鳥帶煙來別渚,數帆和雨下歸舟。

蕭蕭暮吹驚紅葉,慘慘寒雲壓舊樓。

故國淒涼誰與問,人心無復更風流。

賞析:這首詩格調的寥落沉鬱,與昂奮進取的盛唐氣象迥然有別。宋朝立國不久,逐漸形成積貧積弱的痼疾,旨在緩和危機的王安石變法,雖部分地達到了"富國"的目的,但"強兵"的效果甚微。元豐四年、五年(1081---1082)同西夏進行兩次戰爭,都慘遭失敗。第二次的"永樂之敗",喪師二十萬,神宗"臨朝痛悼,為之不食"。當時王珪在朝身任左相,對國勢日益凌夷,感觸必深。《金陵懷古》的"故國淒涼"之嘆,未必只是一般的發弔古之思,很可能是感慨國勢的時代悲愁的曲折反映。

秋意渐浓 何不一起品诗词赏秋景?

唯美的古詩詞配上秋日風景圖,這樣的畫面你還沒有陶醉其中嗎?

何不帶上身邊的人,去賞一賞秋日美景,體會古人對秋的情思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