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生」大报记者团:一群“90后”心中的《大连日报》

「庆生」大报记者团:一群“90后”心中的《大连日报》

(作者:大连日报大学生记者团夏荣港)

「庆生」大报记者团:一群“90后”心中的《大连日报》

今天是大连日报72岁的生日

这份陪伴了大连人72年的党报

见证了几代人的成长。

这位严谨而又权威的“报中长者”,

在“90后”大学生的眼中是这样的——

与大连日报的相识是在一个报亭,

在一排花花绿绿的报刊中,

大连日报经常被摆在最前面,

久而久之,

这份总能“站前排”的报纸,

引起了我的注意。

小时候,家里人是看大连日报的,

连带着我也会偶尔捡着父母看剩下的报纸

装模作样地瞄两眼,

当时只是觉得

“图怎么这么少,字怎么这么多”。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上学了,

我也能看懂了。

再后来

数字媒体时代来临

大连日报不仅有了电子报,

两微一端都很好看。

偶尔翻开电子版的大连日报,

虽不及纸质版那般泛着墨香,

却也更加便捷了,

内容的优质生产丝毫没有改变

改变的不过是平台。

再后来

我在翻开这张报纸的时候也在想:

“什么时候有机会,

我也可以在上面发表自己的文章?”

我与这张“依然年轻”的报纸的缘分远没有结束

后来,机会来了,

我加入了大连日报大学生记者团,

我终于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位“依然年轻”的长者。

李虹莹

大连日报大学生记者团现任团长

《“微整形”已渗透进大学校园》是我的第一篇稿,当我知道自己的稿子见报了,就赶忙去报亭一口气买了五份大连日报作为纪念。在团的两年多时光,虽然看起来短暂但我好想穿越时光把在记者团的这段快乐日子再过一遍。半个大报人,一生记者团,叫醒你的不是闹钟,而是大连日报。

周冉祥

大连日报大学生记者团现任团长

大连日报对于我而言并不只是一份报纸,它更是一次难得的机遇,它为我带来了一次次的突破,带来了人生中难得的两位导师,带来了从不同视角(管理者、执行者)思考问题的思维,带来了坚持的意义:坚持和热爱,本来就不可分割,付出了坚持了才会得到,得到了才会离不开。

陈鑫硕

大连日报大学生记者团现任秘书长

第一次去大连日报社开会是去年的事情。当时就感觉很新奇,也很期待,天气很冷但是心里很暖。看着记者前辈桌子上的报纸,我激动地找有没有记者团的发稿,在为发稿的小伙伴开心骄傲的同时也暗暗下着决心。作为一名非新闻专业的大学生,我能感受到记者的辛苦与坚毅,责任与光荣,我也为自己是大连日报大学生记者团的一员感到自豪。

杨琳

大连日报大学生记者团现任副团长

荣耀与努力共存是我在大连日报中学习到的,一篇稿子的背后必定是有很多次的审核与修改,我至今还记得自己在被告知我有两篇稿子在短消息大赛中获了奖后的心情 ,说不兴奋是假的,但是更多的是感谢与庆幸,感谢的是我在大连日报中的两位良师,庆幸的是还好我没有放弃。

章访云

大连日报大学生记者团成员

大二,是收获的一年,更是我与大连日报相遇的一年。从稀里糊涂地过五关斩六将被选进记者团,到后来零零散散地在报纸版面发表稿件,在这个过程中,收获的不单单是报纸上白纸黑字的署名,还有一份经验,一份对新闻的感觉,这是你从书本上学不来的。我在没来大报记者团之前,一直是个没毅力的人,但现在我转眼往回看,看看自己在记者团的一年,再捏一捏自己手中厚厚一沓自己的新闻作品时,我居然可以在重重考验中坚持到了现在。我挖掘出了那个未知的自己。

徐婧璇

大连日报大学生记者团成员

我与大连日报和记者团有太多的第一次了,第一次和大家一起报题,第一次采访,第一次发稿……太多太多啦。这里有很好的小伙伴,很好的学姐,还有很好的老师,真好。

刘昊男

大连日报大学生记者团成员

我的“记者”生涯是从一次采访国庆节升旗仪式开始的。还记得我当时为了能找到合适的角度采访和拍照,凌晨四点多就赶到了人民广场,但是看着一片漆黑的广场。再加上第一次采访又没什么经验,心情跟着也“凉”了起来。不过随着采访人数的增多,我有了许多不一样的人生经历。那一刻我才感觉作为一名大学生记者,用笔和相机记录这一时刻是多么地荣幸。

这份“老报纸”虽已72周岁,但依旧散发青春的活力(❁´ω`❁)

72载陪伴,

与其说大连日报是一份日日更新的新闻纸,

倒不如说它是一个日记本,

记录了大连人72年来的点点滴滴。

小的时候不识字,我们听着父母念报,

长大了识字了便自己看报,

无论是依然飘着墨香的报纸,

还是在大观新闻微信公众号,大连新闻网等各种平台

她的与时俱进

她的青春芳华

恰同学少年!

采访: 刘昊男,徐婧璇,章访云

图片:蒋若冰,吴守明,杨鑫炎,徐婧璇,王书亚,刘昊男,薛佳楠,苟紫菡,闫梦晗

手绘:夏荣港,云霄

排版: 杨鑫炎

审核: 杨琳

校对:张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