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盛夏到初秋,珠海沿襲的民間風俗

從農曆五月到八月,走過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等節氣,歷經端午、七夕、中秋等傳統節日,地處南粵海濱的珠海,夏秋氣溫變化並不明顯。處暑前,暑氣一直縈繞著大地,直至中秋時節,才進入“離離暑雲散,嫋嫋涼風起”的狀態。節氣的輪轉只需要一天,而傳統風俗卻沿襲千年。在珠海,端午、七夕、中秋這些傳統節日的風俗是如何傳承的?又歷經了哪些變化呢?

生產及入學習俗“龍舟水”投石養蠔


從盛夏到初秋,珠海沿襲的民間風俗

投石養蠔和懸掛養蠔。

過去,養蠔業是唐家灣鎮養殖方面的主業。唐家灣海岸位於珠江出海的鹹淡水交匯處,水質肥沃是良好的養蠔場所。“龍舟水”投石養蠔,是當地的一項重要生產習俗。每到農曆五月,蠔民們便把預先制好的水泥條(用水泥製成長條狀,中間為一長竹枝,利於插入泥灘中),趁漲潮時用船運到預定的海域,分散拋下海,潮退時,便把水泥條有規則地插立於泥灘之中,這個季節,蠔卵易於吸附在水泥條表面,一星期後,發育到芝麻般大小,再生出硬殼,約三四年後可獲收成。由於多在農曆五月初投石,因此這一活動也被稱為“龍舟水”,此時投石生長的苗都是白肉苗,比其他時間投石所長的蠔,產量高,質量好。

秋季入學要帶蔥、蒜頭、粉絲和雞蛋

秋季也是開學的時節,過去的孩子,開學第一天也大有講究。新中國成立前,珠海唐家一帶的家長,會在兒童第一天入學時,在其書包裝上青蔥(寓意讀書聰明伶俐),蒜頭(寓意靈巧會算)和一束粉絲與兩隻雞蛋(寓意各科都拿100分),此外還要給孩子帶上一對“利市”,象徵開學萬事如意,此外家長通常還會帶孩子到文昌廟拜文昌帝君。開學必備的有《三字經》、《幼學瓊林》以及算盤、筆墨紙硯等文具。如今這些古老卻帶有部分迷信色彩的開學習俗儀式已不再被沿襲。


從盛夏到初秋,珠海沿襲的民間風俗

龍舟競渡。

端午節:負有盛名的珠海龍舟競渡

端午節是夏季最重要的傳統節日,端午划龍舟的風俗由來已久,珠海端午龍舟競渡,在歷史上也是頗負盛名。據《珠海市志》記載,建國後珠海首屆龍舟競賽於1955年在金星門舉行。此後,珠海的龍舟競賽活動規模越辦越大,成為一年一度的群眾性節日活動。上個世紀60年代,珠海的龍舟賽地點設在野狸島附近海面,每逢端午龍舟賽,上百艘漁船雲集於香洲港海面,桅杆上掛滿各種彩燈、彩條、訊號旗、風兜等,色彩繽紛,場面壯觀。

當時,珠海香洲港舉辦的龍舟賽從農曆五月初三至初五,分為初賽、複賽、決賽,冠軍隊可獲一面繡有“賽龍奪錦”的錦旗、一隻燒豬和一埕燒酒。香洲港的龍舟賽在鼎盛時期一度吸引香港、澳門、香洲、灣仔、桂山、萬山、擔杆、南水、東澳、廟灣、外伶仃等地的代表隊參加。龍舟每艘長約40米,可乘載50人,龍舟中間橫貫一條繃緊了的用竹笏扎的“龍筋”,龍頭銜一束青菜,意謂“採青”,船底往往需要抹上一層黃油或雞蛋清做潤滑劑,比賽分6條賽道,均以插竹作標記,越界則犯規。比賽開始,各隊擂鼓助威,鑼鼓聲歡呼聲還有鞭炮聲連成一片。

各處鄉村各處例,在珠海金鼎鎮上柵村,端午節不划龍舟。舊時,在端午當天,上柵村村民喜歡到海上洗“龍舟水”,在村裡遊神(當地稱“耍菩薩”),把武侯公、華佗、天后娘娘、太保公、文昌帝君、十八奶孃、牛王公等民間傳說中的神仙裝扮一新,並配上龍椅座,沿村巷遊行,香火縈繞,鞭炮不絕,村民們紛紛上前觀賞迎接。

此外,端午節那一天,珠海人喜歡在家門口燃燒一種特製的粗香並懸掛菖蒲等物,還在腰繫上一個小香包,額頭上塗點雄黃。此習俗歷史悠久,傳說菖蒲掛在門口可驅邪。20世紀80年代開始,除龍舟競渡和裹粽子為保留項目外,其他帶迷信色彩的習俗漸被淘汰。


從盛夏到初秋,珠海沿襲的民間風俗

蘆葉和蘆刀粽。

七夕:遙拜乞巧,浸冬瓜水,擺花街

農曆七月初七夜,俗稱七夕,也叫“乞巧節”。舊時,相好的女性相約一清靜地方,擺果品,燃香燭,向天遙拜乞巧,是節日風俗。而在珠海,過去還流傳著“浸冬瓜水”的習俗。據說,要在初七早晨太陽未出之前,到井裡挑水倒在已洗乾淨的放有新鮮冬瓜的缸裡,並用白灰把缸口封閉,一年或幾年後開封,缸裡的冬瓜即可變成金黃清涼的冬瓜水了。在科學及醫療條件不發達的古時,“冬瓜水”被認為有保健作用。建國後,此習俗逐漸廢止。

每年七夕這天,珠海金鼎下柵格外熱鬧,在繁華的下柵墟,商賈舉行一年一度的“擺花街”活動。志書記載了歷史上這一活動的盛況:下柵墟拱星街的商女(未婚者)皆打扮一新,穿金戴銀,塗脂抹粉,身披綢服,腳穿繡花鞋,頭插鮮花,兩條撥浪鼓似的辮子用茶子油梳得油光水滑。這天,她們將親手刺繡的花鞋、團扇、枕巾、枕袋、揹帶心等及一籃鮮花和培植的一盆秧蒔擺放在自己的商鋪門口展示。手拿方帕佇立(也有的是幾姊妹出來亮相),唱著小調,與對方商女比貌美,比針線手藝,比富貴······風情萬種,儀態可人,吸引眾客前來觀看,整條街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擺花街”一般由上午8時一直進行至下午4時散墟方止。


從盛夏到初秋,珠海沿襲的民間風俗

端午節懸掛菖蒲、艾葉等物。

中元節:消失的“盂蘭醮”

農曆七月十四盂蘭節,俗稱中元節。過去,唐家灣鎮一帶的人民有在七月十四擺“盂蘭醮”的習慣。即掛燈籠,案臺擺放三個小神像及香案燭臺、生果、齋飯等,還要請“喃巫佬”設醮壇神臺舉行祭拜儀式。據志書記載,在建醮兩天內,當地村民都在家門掛上寫著“盂蘭建醮”字樣的紙紮燈籠。農曆七月十五晚,各家各戶在自家門口燒紙衣,盂蘭醮結束後,活動負責人就會集中研究下年建醮的設想並選定負責人,公佈本年盂蘭盛會的收支情況。金鼎地區,每三年設一屆大醮,每屆持續7—9天,在唐家地區,打大醮是每五年一屆,每屆持續5天。建國後,這一帶有迷信色彩的習俗已經被廢止。

中秋節:賞月對歌

處暑之後,暑氣漸漸退去,雖然天氣依舊炎熱,但已經能感受到一絲絲秋意。“露蟬聲漸咽,秋日景初微。”中秋節,也意味著秋天正式到來。

過去,農曆八月十五的中秋節,實際上從八月上旬就已經開始了,親戚朋友間互贈月餅、水果的習俗延續至今,此外,男子新婚後的第一個中秋節,要到女方家裡送月餅及其他禮物給岳父岳母,這一習俗如今也依然存在。

中秋節晚上賞月,一家人在露天處放上月餅、柿子、柚子、芋頭、香蕉、菱角、花生等應節食品,歡聚一堂。富裕人家往往還會在賞月之時舉行“拜月”儀式:圓月初上時,焚諸帛、香燭和燃放鞭炮自然是少不了的,然後向月亮頂禮膜拜,這一儀式也叫“拜月光”。志書記載,民國時期有一首詩這樣描述,“八月十五是中秋,有人快活有人愁,有錢人家吃月餅,冇(沒)錢人家吃芋糕。”一首打油詩,生動地描述了過去貧富人家過中秋節的差距。

在珠海雞山村,還保留有“中秋對歌”的習俗。中秋節當晚,全村男女老幼齊聚一堂,分為村東、村西兩部分,在一首“今晚歌堂系我開,吹簫打笛引郎來,引到郎來同我唱,一起唱到大天光”的開唱歌之後,村東、村西兩群人開始你一句我一首地對唱起來,歌詞多為四句,有抒情的,也有慷慨激昂的,也有悲哀嘆世的,還有相互對答內容的,就這樣一直唱到天亮。雞山村有這樣的說法:中秋對歌,靠海的村東贏了,當年漁獲就有大豐收;靠山的村西贏了,當年就五穀豐登。(珠海特區報 記者 張偉寧 手繪:記者 鍾凡 特別鳴謝:珠海市黨史研究室方誌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