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胡應湘和林鳴 兩代工程專家的四次相遇

港珠澳大桥:胡应湘和林鸣 两代工程专家的四次相遇

新華社香港10月23日電(記者李濱彬、顏昊)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在廣東省珠海市舉行。此時此刻,兩位大橋有緣人將被歷史銘記——最早倡議興建大橋的香港著名實業家、工程專家胡應湘和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項目總工程師林鳴。分處港珠澳大橋的東西兩側,今年83歲的胡應湘與61歲的林鳴共同眺望伸向海中的大橋。

因為港珠澳大橋,來自香港的實業家和內地的傳奇工程師有了人生中長達30多年的交集。他們說,港珠澳大橋在地理上連接著港澳和內地,也在精神和文化上成為三地居民的紐帶,見證著港澳融入國家發展的歷史。

夢想中的大橋

作為改革開放後最早到內地投資的香港實業家之一,工程師出身的胡應湘自上世紀80年代起先後在珠三角投資興建了廣州中國大酒店等多個標誌性項目。而他早期的一個夢想——一座跨越伶仃洋的大橋,足足讓他等待了近40年。

早在1983年,胡應湘就提出了《興建內伶仃洋大橋的設想》,成為提出港珠澳大橋具體修建設想和計劃的第一人。

“當時內地方面對我這個方案非常感興趣,但港英政府持反對意見。因此,伶仃洋大橋的方案就被擱置了。”胡應湘說,這是當時的一大憾事。

上世紀90年代初,林鳴在建設自己職業生涯的第一座大橋——珠海大橋時聽說了胡應湘的名字。“胡先生在內地投資了電廠和中國大酒店等多個項目,與我們專業最近的是廣深高速公路和伶仃洋大橋的構想,很仰慕胡先生。”林鳴說。

2006年,為了探討雙方合作投資建設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的可能性,林鳴所在的中國交建派遣他帶領專業團隊專程來到香港拜訪胡應湘。在位於灣仔合和中心的辦公室裡,林鳴第一次見到了胡應湘。

2011年7月的一天,林鳴團隊在港珠澳大橋正式動工後暫住珠海,胡應湘前去拜訪。同為工程師的兩代人第二次見面。

“一定要立足自主創新”

港珠澳大橋被稱為“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珠穆朗瑪峰”,它不僅是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也是世界首條海底深埋沉管隧道。特別是海底深埋沉管隧道,是整個大橋工程中難度最大的部分。

港珠澳大橋是中國第一次大規模建設外海沉管隧道,當今世界上也只有極少數國傢俱備外海沉管隧道建設能力。

在工程籌備階段,林鳴曾組織項目組到國外考察。外國專家斷言,中國人沒有能力做這件事情,並開出了1.5億歐元的天價諮詢費。林鳴說:“我們所建設的不僅僅是香港迴歸後的世紀工程,更是大國的經濟宏圖,我們一定要立足自主創新!”

在林鳴的工作團隊,中國的建設者們依靠自己的力量,花了兩年時間,不僅解決了外國人認為不能解決的問題,還攻克了世界深埋沉管隧道的一系列難題,成為世界上“深埋沉管結構設計”“深水深槽沉管安裝”等技術的領頭雁。

提起島隧工程的自主創新,林鳴並不輕鬆。“中國人第一次做,沒有任何經驗。每一點進步和突破對我們來說都是壓力、風險、挑戰和責任,伴隨著無數個日夜煎熬。但能夠參與這項世紀工程,是我們一生最自豪的事。”

一座偉大作品誕生

今年2月4日,胡應湘應邀參加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景觀設計暨工程美學研討會。那天,在港珠澳大橋東人工島,林鳴與胡應湘第三次相遇。

林鳴向胡應湘介紹,大橋建設者之所以在人工島橋頭安放四個青銅鼎,就是要尋找一種具備時代標誌、能被三地接受、又能承載大橋精神和建設者寄託的創作。青銅鼎是中華民族的傑作,也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禮器,安放在大橋人工島上成為寄託祝福港珠澳大橋百年平安的象徵。

那一天,也是胡應湘提出伶仃洋大橋構想35年後第一次看到幾近完工的港珠澳大橋。“相當偉大!見到內地工程師和施工隊伍如此高質量的作業,將夢想變成了現實,我感到非常高興。”胡應湘激動地說。

今年夏天,林鳴陪同胡應湘在港珠澳大橋內地段接受媒體的採訪,這是他們第四次見面。林鳴回憶,冒著酷暑,83歲高齡的胡老連續一個下午不厭其煩地配合採訪拍攝。“我從與他的交往中體會到了如何當一個工程師。在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中,我們倡導兩個理念,一個是工程師精神,一個是工匠精神,我們都引以為榮。”林鳴說。

23日這一天,胡應湘應邀在珠海出席大橋的開通儀式。而作為大橋重要的建設者代表,林鳴當天則奉命駐守在大橋的東人工島。林鳴說,雖然他們今天沒能見面,但連通三地的港珠澳大橋讓更多的人見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